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我國將采取哪些措施促消費、穩就業、穩物價?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李春臨、楊蔭凱就“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介紹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經濟運行穩步改善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介紹,當前,隨著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優化調整、各項政策落地見效,人流物流加快恢復,經濟運行穩步改善。從消費看,今年春節以來,消費市場呈現良好態勢,旅游出行、餐飲零售等服務消費大幅回暖,為一季度乃至全年消費創造了良好開局。從投資看,近一段時期,各地重大項目密集開工,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制造業中長期貸款、重點領域設備更新改造等政策有效推動“資金、要素跟著項目走”,為經濟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些都充分說明,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沒有改變,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趙辰昕說。
對于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左右的預期目標,趙辰昕認為,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是第一要務,實現黨的二十大確定的目標任務,需要在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基礎上長期保持合理經濟增長。同時,統籌推進擴大就業、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風險等工作,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
“5%左右的預期目標符合經濟運行走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也有利于引導各方面更加注重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趙辰昕說,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同時,各地區發展信心和勁頭很足,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有27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高于全國,其中有23個為5.5%或以上,各地的發展信心、采取的務實舉措,為全國目標實現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基礎。
“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經濟監測預測預警和政策預研儲備,不斷豐富政策工具箱,堅持底線思維,做好應對復雜困難局面的各項工作準備,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向好。”趙辰昕說。
釋放居民消費潛力
最終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在談及當前的消費形勢時,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表示,當前,一些制約消費釋放的不確定性因素正在逐步消除,隨著消費潛力的快速釋放,上半年消費領域主要指標主題增速有望逐步回升。展望全年,消費能夠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更好發揮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更為優先的位置。李春臨表示,下一步,將多措并舉推動消費平穩增長。制定出臺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政策文件,圍繞穩定大宗消費、提升服務消費、拓展農村消費、營造放心消費環境等方面出臺務實有效的政策舉措,釋放居民消費潛力。
增強居民消費能力也至關重要。李春臨表示,要創新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全鏈條良性循環促進機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做好基本消費品保供穩價工作,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后顧之憂敢消費。
在改善消費環境方面,李春臨表示,要進一步完善促消費體制機制,研究制定關于營造放心消費環境的政策文件,健全標準質量管理體系,完善消費爭議多元化解機制、在線消費糾紛調解機制,持續優化消費環境,讓老百姓獲得感強、愿消費。
此外,為培育消費新增長點,李春臨表示,要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新型消費,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教育醫療文化衛生體育等重點領域的消費,鼓勵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進一步激發消費市場活力。
高水平對外開放
2022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1%,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9.4%和9.1%,為穩住宏觀經濟大盤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楊蔭凱介紹,今年,我國將持續做好擴大有效投資工作,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鞏固基礎設施投資和制造業投資穩定增長的良好勢頭,進一步增強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
楊蔭凱表示,2022年,我國吸引外資取得豐碩成果,總體上呈現出穩中提質的三個新變化:一是吸引外資質量不斷提升,二是外資來源地更加多元化,三是外商投資區域布局更趨均衡。今年1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1276.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5%,實現“開門紅”。中國吸引外資總量增加、結構優化的新特點,充分展示了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發展投出的“信心票”。
楊蔭凱透露,今年,在吸引外資方面,我國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著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全球投資者來華投資提供支持,不斷推動吸引外資工作高質量發展。
“中國向來是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行動派’,我們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鼓勵外資深耕中國市場。”楊蔭凱說,歡迎全球投資者來華投資興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更大發展。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