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悅人”消費到“悅己”消費,在消費升級迭代和女性力量崛起的背景下,女性消費者的購物動機正在悄然改變。一項針對女性消費者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20—60歲的4億女性消費者每年的消費支出高達10萬億元,旺盛的消費需求成為“她經濟”爆發增長的新動能,其催生出的細分賽道也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抓住女性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著重把握心理發展趨勢,不斷超越滿足女性消費者的心理期待,這就是“她經濟”下的品牌營銷之道。
女性消費力價值凸顯
埃森哲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擁有近4億年齡在20—60歲的女性消費者,每年掌控著高達10萬億元的消費支出。京東數據顯示,2022年京東女性全年用戶消費增速大幅領先男性。天貓統計數據顯示,天貓頭部新品牌80%聚焦女性消費需求,女性消費者正用自己的“買買買”,為消費市場貢獻“她力量”,并深刻影響著消費市場發展趨勢。
今年“三八”國際婦女節期間,女性的“悅己”支出大幅攀升。來自拼多多的“新電商·新女性消費報告”顯示:“90后”“00后”女性年訂單量占比過半,成為新一代消費者的主力軍。
相關數據顯示,女性群體在移動互聯網中的滲透率更高,活躍用戶數達到近6億,全網占比升至49.4%;女性作為消費升級的重要貢獻者,線上消費意愿和高價產品的消費能力更高;短視頻、社交、電商購物平臺中女性用戶使用黏性更高,契合女性強社交、愛互動、愛購物的特性;女性用戶在購物消費、辦公、娛樂等多領域活躍度提升,其中綜合電商行業增量超過5000萬單。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女性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她經濟”不再是美妝、服飾的專屬,母嬰、零食、鮮花等都成為推動消費市場提質擴容的重要動力。瞄準女性群體,倡導品質消費,已是爭奪“她經濟”的關鍵。
注重女性消費者情感訴求
男女天生的不同導致了男性消費更多是理性需求,女性消費更多是情感訴求。了解女性消費者的想法很重要,注重女性消費者的情感訴求,“她經濟”下的品牌營銷之道是做一個“懂女人心的品牌”。
減肥是女性永恒的話題,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以低熱量、低糖低鹽、高纖維高飽腹感為標簽的輕食代餐俘獲了很多愛美女士的芳心。輕食作為主打健康概念的餐食之一,同時滿足了女性對身材和營養的雙重需求。如今吃輕食不僅是一種時尚標簽,更是女性崇尚的一種生活方式,與當代女性簡單、天然的生活理念相契合。
在新消費時代,取悅自己、提升幸福感成為女性消費的核心。更關注自己,通過滋補營養品讓自己變得更美,成為許多女性的共識。數據顯示,超過7成女性消費者曾為健康食品買單,她們愿意通過飲食“吃”出美麗,“喝”出健康。阿里健康發布的《新食尚主義》報告數據顯示,傳統滋補品已經連續兩年增速超過20%,近3年來,90后女性已成為線上購買傳統滋補營養品的中堅力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女性消費者開始注重自我提升,將更多的精力和金錢用于投資自己,悅己消費正在成為主流。年輕的女性消費者不再將“生活所需”等因素放在購物需求的首位,取而代之的是“打扮自己”“愉悅心情”。她們變得更加獨立,在消費動機和產品選擇上更注重自我表達。
值得注意的是,與男性消費者有區別的是,女性用戶在獲取知識、種草品牌時以各領域KOL(關鍵意見領袖)內容為主要來源,對多領域KOL均表現出明顯偏好。正因如此,如今企業與消費者溝通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樣化,越來越多的產品借助媒體達人、專業的行業教育內容以有趣的方式傳達給了消費者。
多元化消費場景不斷拓寬
隨著網絡消費場景的不斷迭代和具體功能的不斷升級,女性擁有了更多的消費觸點,在前置消費決策、購后使用反饋等環節也有了更加豐富的互動體驗。
“種草”與“拔草”。通過矩陣覆蓋和跨屏聯動,打造全景流量是當前社會化營銷的有效方式。當前,微信、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共同構建了數字化營銷的新格局。例如,小紅書是紅人“種草”模式,屬于“人找貨”模式。
數字電商的快速發展改變了用戶的線上購買方式、習慣和邏輯,以往“有意愿+搜索商品+購買”的方式轉變為“無意愿+看到推送+購買”“有意愿+搜索評價+購買”“無意愿+看到直播+價格優惠+購買囤貨”等多種模式。現有網絡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類型更加多樣化,女性消費者會形成按需購買、價低囤貨、達人種草等多種網購模式。
對于零售業商家來說,要做到全面多樣,可以從營銷活動、宣傳渠道、宣傳內容上展現“她經濟”的重要性。在不同的節日針對女性推出多樣的主題活動,在女性渠道上去做營銷或是品牌宣傳,在內容上和女性顧客達成情感共鳴,擊中痛點。
“女試先行”已成為當下新的消費習慣,頗具代入感和互動性的沉浸式消費體驗備受女性追捧。宣稱一周至少逛兩次大場的周女士介紹說:“傳統購物相對刻板無趣,沉浸式購物則將購物和體驗徹底融于一體,既讓消費者增加對商品本身美的欣賞與認知,同時也能提升消費體驗。”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當下新中產女性消費主力軍的快速成長,女性消費者群體對于國潮品牌的認可度愈加提高。現在大多數女性消費者都會偏向國產品牌,一方面是因為眾多國貨品牌是根據國人的消費需求研發,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消費者對國貨的自信。(高娜 綜合整理)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