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經濟運行數據發布在即。近日公布的汽車消費、新辦涉稅經營主體、全國新設民營企業等數據,持續傳遞經濟回升向好信號。
專家表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正在得到緩解,經濟發展呈現回升向好態勢。但當前經濟發展是恢復性的,穩經濟舉措需持續發力,后續居民消費修復的可持續性關鍵在于政策支持。
消費市場熱鬧了
人流如織,人聲鼎沸,服務消費快速回暖;政策支持,需求釋放,汽車消費持續火熱……多種跡象表明,今年以來,消費呈現加快恢復態勢。
服務消費維持高位。華創證券跟蹤相關數據發現,4月,29城地鐵客運量同比增長約73%,對應餐飲收入增速有望達到40%以上;郵政快遞攬收量比3月增長152%,疊加低基數效應,4月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速或明顯加快。興業證券周度追蹤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全國遷徙規模指數大幅上行,旅游接待人數、旅游收入均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以上;5月6日當周,電影票房、觀影人數等指標也明顯回暖,總體水平與2021年同期相當。
汽車消費增長勢頭良好。乘聯會5月9日發布的4月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報告顯示,4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達163.0萬輛,同比增長55.5%,環比增長2.5%。5月汽車銷售數據延續了4月以來的偏強勢頭,華創證券報告顯示,5月第一周(5月1日-7日)汽車零售數量環比增長46%,同比增長67%。
“4月,隨著居民消費能力改善、相關促消費政策持續顯效,消費市場進一步回暖。”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在低基數效應下,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將由上月的10.6%升至25%左右。中金公司研究團隊指出,整體看,在大宗消費熱度有所回升,服務消費仍在高位的基礎上,消費高頻跟蹤指數繼續走高。
經營主體活躍向好
市場經營主體戶數的變化,直觀反映出生產經營預期的改善。國家稅務總局5月11日發布數據顯示,4月,到稅務部門新辦理稅種認定、發票領用、申報納稅等涉稅事項的經營主體148萬戶,同比增長28.8%。截至2023年4月底,全國涉稅經營主體共8615.5萬戶,同比增長7.4%。
專家表示,新辦涉稅經營主體戶數增多,說明經營主體逐步活躍向好,創業活力有效激發。
值得一提的是,民營企業預期和信心穩步提升,發展趨勢向好,活力持續顯現。據新華社5月14日報道,一季度,全國新設民營企業203.9萬戶,同比增長10.7%。截至3月底,全國登記在冊民營企業超過4900萬戶,民營企業在企業總量中占比92.3%。
此外,國際組織和機構紛紛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5月11日聯合發布的最新一期《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顯示,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被提高至5.2%,較前預測值上調0.8個百分點。
“中國對全球增長的貢獻將達34.9%。”上述報告認為,中國經濟重啟對亞太地區至關重要。國內需求尤其是消費需求增加,將成為推動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落實消費提振政策
專家表示,今年以來,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得到緩解,經濟增長好于預期,經濟發展呈現回升向好態勢。不過,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復性的,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經濟轉型升級面臨新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難挑戰。
專家認為,節假日需求集中釋放,后續居民消費修復的可持續性關鍵在于政策支持。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認為,要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環境、提高居民福利水平以解除后顧之憂。此外,可豐富消費場景,擴展夜間經濟、早間經濟、地攤經濟等消費場景。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建議,多管齊下,落實消費提振政策。例如,繼續推行汽車購置稅減免、地方購車補貼、降低車貸利率和以舊換新政策;鼓勵和支持平臺經濟,帶動線上消費和新消費;加大消費券發放和優惠力度,擴大適用范圍。
在增強信心方面,羅志恒表示,一方面,需把發揮政策效力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結合起來;另一方面,應積極支持民營經濟和平臺經濟發展,解決企業賬款拖欠問題,提振市場信心。
此外,各方期待財政和貨幣政策繼續發力,更加注重政策的協調配合。羅志恒說,在財政政策方面,應進一步加快專項債發行使用;繼續落實前期確定的減稅降費舉措,重點呵護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貨幣政策方面,應滿足頭部房企正常融資需求,支持居民剛需和改善型購房需求,支持制造業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支持基建投資配套融資。(記者 連潤)
轉自:中國證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