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斯巴甜陷致癌疑云 無糖飲料還能放心喝嗎?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7-12





      近日,多家媒體援引路透社消息:據知情人士透露,世界衛生組織即將在7月14日發布的文件中,把阿斯巴甜宣布為可能致癌物質。消息一出,該話題迅速沖上社交媒體熱搜榜第一。作為阿斯巴甜這種甜味劑應用相當廣泛的領域——無糖飲料,也引起眾多消費者關注和討論:無糖飲料還能放心喝嗎?


      陷入致癌疑云


      說起阿斯巴甜,很多人并不陌生,作為最常見的人工甜味劑之一,不少飲料、口香糖中都有它的存在。據了解,阿斯巴甜的學名為天門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屬于人工高倍甜味劑,其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在達到相同甜度的情況下,使用阿斯巴甜這類甜味劑可節省成本。


      6月29日,路透社援引兩名知情人士報道稱,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于6月早些時候舉行專家會議,根據所有已公布的證據評估一些產品是否存在潛在危險,會上認定阿斯巴甜“可能對人體有致癌性”。此外,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也在調查阿斯巴甜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世衛組織表示將于7月14日就這一話題發表相關內容,JECFA預計也將于同一時間宣布其調查結果。


      消息一出,國際飲料協會委員會(ICBA)在官網發文,其執行主任凱特·洛特曼表示,公共衛生主管當局應警惕這一觀點,因為它與數十年來高質量的科學證據相矛盾,參考低質量的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可能誤導廣大消費者,期待對阿斯巴甜進行更廣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審查。


      記者了解到,1981年,阿斯巴甜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上市,此后阿斯巴甜獲得100多個國家和權威機構的認可,我國也在1986年正式批準阿斯巴甜在食品中的應用。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告訴記者:“關于阿斯巴甜是否安全,40年來已經有上百項高質量研究可以證明。美國、歐盟都多次評估過,沒有問題。就在去年,世界衛生組織還出過一個系統性研究的報告,也是說甜味劑(包括阿斯巴甜)和癌癥沒什么關聯。”


      事實上,IARC將物質致癌性分為五類,阿斯巴甜所屬的“2B類致癌物”是指對人體致癌的可能性較低的物質或混合物,其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致癌性證據尚不充分,對人體的致癌性的證據有限,如咖啡、泡菜、手機輻射等。而且,IARC此前將通宵工作和食用紅肉歸為“2A類致癌物”,引發了廣泛爭議,并且在草甘膦致癌事件中也曾“翻車”。


      鐘凱對記者表示,在正式發布結果前,還不清楚IARC是依據什么樣的研究證據和論證邏輯下的結論。“研究證據和結論之間有沒有假相關、有沒有因果倒置、有沒有排除混雜因素等等都尚未可知。”鐘凱說。


      無糖飲料還能放心喝嗎?


      阿斯巴甜陷入致癌疑云對無糖飲料市場影響有多大?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厲曙光表示,“也不會有想象中的那么大,阿斯巴甜不能用了,還有安賽蜜、紐甜、甜菊糖苷、蔗糖素等甜味劑都可以用。”


      正如厲曙光所說,記者梳理了市面上的多款無糖飲料品牌,除了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使用阿斯巴甜外,元氣森林使用的甜味劑以赤蘚糖醇為主,農夫山泉的“0糖”蘇打氣泡水添加了赤蘚糖醇、木糖醇、三氯蔗糖。國信證券的研究報告也表示,目前市場上較為主流的選擇是三氯蔗糖和赤蘚糖醇,它們的產量年均復合增速遠高于安賽蜜和阿斯巴甜。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也告訴記者,目前甜味劑的替代品有很多,阿斯巴甜卷入“可能致癌”風波對世界范圍內食品飲料格局不會有太大影響。


      那么含有阿斯巴甜的無糖“快樂水”還能讓消費者快樂暢飲嗎?


      朱丹蓬表示,目前并沒有臨床證據支撐阿斯巴甜確實致癌,也沒有明確一天的攝入量或一次最大的攝入量是多少才會致癌。記者了解到,歐洲食品安全局在2013年制定的標準認為,每公斤體重每天食用40毫克阿斯巴甜是安全的,也就是說,一個60公斤重的人攝入上限是2.4克。考慮到我國對于食品添加劑的限量標準是每公斤0.6克,因此,一個60公斤重的人每天喝12罐阿斯巴甜達到上限的飲料也沒有超標。


      “超不超標,有糖還是無糖,都要適量飲用。”安徽省宿州市市立醫院營養科醫生孟妍鳳告訴記者,不要把任何飲料當成水來喝,相比于代糖的安全,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健康的飲食方式。鐘凱也表示,消費者不能認為無糖飲料熱量低就產生“多喝幾瓶也沒事”的想法,有減糖需求的消費者應多喝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如果特別喜歡喝甜味飲料,選擇無糖、低糖產品是相對更好的選擇。(記者 解磊)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