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餐飲業持續釋放活力,為恢復和擴大消費提供了有力支撐。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全國餐飲收入4371億元,同比增長16.1%;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1134億元,同比增長15.4%。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24329億元,同比增長21.4%;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6230億元,同比增長23.5%。
專家表示,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其中餐飲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9%。這表明餐飲市場依然保持長期向好的基本面。隨著擴大消費政策出臺、夜經濟持續火熱、預制菜不斷升溫,餐飲市場將不斷回暖。此外,隨著各地進入暑期,跨城出行人數大幅回升,將繼續帶動各地餐飲消費增長。
各地開展多項活動提升餐飲消費
餐飲業是促消費、惠民生、穩就業的重點領域,也是經濟復蘇的“晴雨表”,促進餐飲業高質量發展,對于擴大內需、推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據中國烹飪協會分析,今年6月,全國餐飲收入、限上餐飲收入增速分別較上年同期上漲20.1個、17.6個百分點,餐飲收入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9%。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限上餐飲收入增速分別比上年同期上升29.1個、31.3個百分點;餐飲收入增幅領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13.2個百分點;全國餐飲收入總規模超過2019年同期。
上半年餐飲市場持續升溫,全國各地街頭巷尾也呈現出一派火熱景象。在北京多個商圈,節假日期間拿號排位已是常態,不少餐廳在工作日也座無虛席。延吉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端午小長假期間,每天排隊等位的顧客都超過100桌。
除了餐飲堂食火爆,線上外賣訂單量也不斷攀升。“端午節當天,華天延吉餐廳4家門店外賣訂單量超過800單。”延吉餐廳相關負責人說,“用餐高峰時,從前廳到后廚,甚至行政、后勤都來幫忙配菜、打包。”數據顯示,端午假期期間,北京華天旗下老字號線上外賣營收比平時增長近30%,外賣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30%。
“得益于一系列促消費政策落地見效,餐飲業開局良好,消費加快恢復。”中國烹飪協會會長楊柳分析,商務部積極組織開展“中華美食薈”系列餐飲促消費活動,推廣餐飲品牌,提振餐飲消費。各地積極響應,陸續開展多項活動提升消費。比如,北京將打造5條左右“深夜食堂”特色餐飲街區,引進100個左右國內外知名美食品牌,培育約6000家具備較強數字化營銷能力的餐飲商戶,示范帶動全市餐飲業創新餐品、優化環境、提升服務。廣東省為提振餐飲消費信心,著力推動“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讓消費者了解餐飲食品加工的關鍵過程,令消費者安心點餐、放心用餐。
為進一步提振消費活力,6月以來,成都、泉州、承德等地政府部門聯合美團,通過發放消費券、開展主題營銷等各類促消費活動,助燃夏季消費體驗。“消費者不斷高漲的消費熱情有助于進一步擴大內需,持續激發消費潛力,助力國內經濟向好向穩發展。”美團研究院副院長厲基巍認為,一方面,隨著旅游市場的復蘇,餐飲業熱度將持續上升;另一方面,隨著各地夜經濟的開展,本地消費者的消費潛力也將進一步釋放。
中國烹飪協會分析認為,今年上半年,隨著客流恢復,促消費政策持續發力,各地消費季蓬勃開展及“夜經濟”漸入佳境,多樣化特色化餐飲消費供給不斷豐富,餐飲市場消費得到明顯釋放。元旦、春節、清明、五一、兒童節、端午節等節假日也紛紛掀起了餐飲消費的小高峰,餐飲市場迎來強勢復蘇。進入暑期,跨城出行人數大幅回升,將繼續帶動各地餐飲消費增長。
“目前,餐飲消費日益回歸大眾化,餐飲企業應轉變經營思路,抓準消費定位,研究消費新模式,提升性價比,共同迎接消費新熱點。”楊柳表示,要持續挖掘特色,提高運營效率。同時,還應持續制止餐飲浪費,保障食品安全,以高質量產品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夜經濟煙火氣十足
餐飲市場持續回暖,夜經濟煙火氣十足就是最好的例證。炎炎夏日,在熱浪來襲的同時,夜食市場也點燃了夏日夜經濟。
商務部發布的《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我國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夜經濟已成為餐飲消費的“黃金時段”。不少消費者選擇在晚上出門,逛夜市、品美食。廣州市商務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廣州夜間營業的餐飲店鋪已超過15萬家,零時仍在營業的餐飲商家占比超25%。
夜宵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飲食習慣,已經轉變成為年輕人的自我犒勞和社交方式。《白領夜宵報告》顯示,有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吃夜宵的原因是朋友聚會,還有30.7%的白領在結束一天勞累的工作后選擇用一頓豐盛的夜宵犒勞自己。
海底撈相關負責人指出,從門店消費情況來看,今年人們社交型聚會明顯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與三五好友或者家人一同前往就餐,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還會進行深入的互動交流,整個就餐過程充滿歡聲笑語。而隨著演出市場的復蘇、暑假的到來,深夜聚餐需求進一步釋放。“我們希望能不斷擴展夜宵菜單,引入更多夜宵群體喜好的菜品,并通過更多個性化服務不斷創新消費場景,超越傳統夜宵的界限。”該負責人說。
呵護夜經濟,點燃熱消費。越來越多的城市引導購物中心、商場、超市、餐飲等消費場所延長夜間營業時間,開展自然閉店、不打烊等夜間促銷活動,培育發展24小時經濟示范區。業內人士表示,促進夜間經濟發展是拉內需、穩增長、促消費的有力抓手,大力發展夜經濟,充分釋放穩定紅利、政策紅利,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可以持續激發消費活力,不斷滿足廣大群眾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預制菜發展步入“快車道”
餐飲市場與預制菜市場密不可分。上半年,預制菜產業持續蓬勃發展,受到了政府、企業、行業及資本關注。全國多個地區出臺政策加快推進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如新疆印發預制菜生產許可審查方案;寧夏制定加快推進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廣東珠海將通過預制菜貸款貼息及預制菜保險保費補貼的扶持方式來扶持預制菜企業發展;河南許昌擬出臺38條措施,將預制菜產業納入全市十大產業集群培育計劃,加快推動項目建設,打造全省重要的預制菜生產基地。
與此同時,行業協會也在不斷助推餐飲業健康發展。中國烹飪協會攜手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單位共同推出的《中國預制菜產品認證技術規范》,規范了預制菜生產企業影響產品安全與營養的關鍵指標,為餐飲業滿足消費者高品質服務需求提供了保障。
另據《預制菜行業發展報告》顯示,目前,除了原料供應企業、預制菜專業生產企業、速凍食品企業、連鎖餐飲企業和商超零售類企業等行業主要參與者,還有很多企業跨界加入,積極轉型布局預制菜領域,開展相關生產經營。如格力電器、老板電器、海容冷鏈等企業從預制菜生產制造設備、冷鏈物流設備等電器生產領域,切入預制菜產業;外賣、商超、生鮮電商等平臺也紛紛入局,如餓了么成立專門團隊優化細分行業運營,美團買菜、叮咚買菜等電商平臺上也將預制菜在商品分類中單列出來;還有不少看起來與預制菜行業“毫不相關”的企業,則借助行業成熟的供應鏈,選擇以產品為抓手,直接創立預制菜品牌。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分析指出,從政策端來看,各地相繼出臺關于預制菜產業扶持的一些政策或者細則,這說明整個政策端對于預制菜這一賽道持續看好,政策紅利也非常大。從資本端來看,隨著政策端的紅利加大,資本端對于預制菜的關注度以及參與度進一步提升。從產業端來看,目前搶占預制菜這一賽道的“選手”頗多,既有專業的也有半專業的,還有非專業的。此外,還有連鎖餐飲企業,如西貝、海底撈等以及一些中小型的門店。從消費端來看,目前,消費端是整個預制菜進入產銷兩旺最大的短板,因為“食以鮮為主”,不少消費者覺得預制菜是隔夜菜。
“綜合來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消費端。”朱丹蓬稱,隨著整個新生代的人口紅利不斷疊加,接受程度、普及程度、滲透程度不斷提升,未來預制菜將會走進千家萬戶。
在朱丹蓬看來,下半年預制菜產業將會呈現四大特征:一是政策紅利持續釋放;二是資本力量持續加入;三是產業賽道越來越擁擠;四是有望逐步實現產銷兩旺。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