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文化市場持續升溫 激發消費新活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8-26





      今年夏天,比三伏天更熱的是文化市場。進入暑期以來,題材類型豐富的優質影片連連上映,爆款頻現;國內商業演出市場持續升溫,“一場演唱會帶火一座城”的情景屢屢上演;圖書出版、影視廣電、音樂演藝、動漫游戲等文化內容消費更加繁榮,“文化+”衣食住行等文化性綜合消費火爆,帶動整體社會消費活躍。


      暑期檔票房表現亮眼


      今年暑期檔,多部國產影片引發話題效應,電影市場表現格外亮眼:內容上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題材上不斷拓展類型片邊界、市場上有望刷新同期票房紀錄。大量優質影片上映,帶動了觀眾的觀影需求。


      來自國家電影局的數據顯示,7月全國電影總票房以87.16億元的出色成績收官,將2018年7月保持的同期最高紀錄大幅提升25%。此外,截至8月6日,2023年暑期檔電影票房達146.81億元,較2018年同期增長24.02%,較2019年同期增長20.01%。一系列數據提振了行業信心。


      從定檔情況來看,暑期檔下半場仍有較大的票房釋放潛力。神話史詩、喜劇片、科幻冒險動作片等影片扎堆上映,有望持續推動暑期觀影熱潮,共同構成這個夏天的文娛盛宴。有業內人士預測,2023年電影市場回暖勢頭會在8月進一步延續,刷新2019年暑期檔最高票房紀錄“十拿九穩”。


      “暑期檔電影市場的影片類型多樣、題材多元,影片整體質量較以往明顯大幅提升,很好地刺激了觀眾的觀影欲望。”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表示,今年暑期檔電影上映的時間排布也比較合理,“這些各具特色的影片一部接著一部上映,節奏感很好,共同將市場越做越大,使市場進入了良性循環。”


      今年還剩4個多月,電影市場能否將夏日的熱度一路延續?貓眼研究院院長劉鵬認為,這還是取決于影片本身的內容和質量,以及能否引發觀眾共鳴。“目前觀眾的觀影習慣已基本恢復,年度票房預計基本能與2017年持平,這將帶動整個產業鏈積極正向循環。”


      “暑期檔的影片集體走出‘先抑后揚’的票房曲線,這是真正的‘市場不會埋沒好內容’,也是市場逐漸走向成熟的表現。”阿里影業總裁李捷說,當有足夠優質的內容源源不斷涌入市場,市場的活力就會回來,大盤也會迎來爆發。


      演出市場推陳出新


      8月10日,燈塔專業版發布演出行業暑期數據顯示,暑期檔(6月1日—8月8日)演出市場票房為23.27億元。較疫情前2019年同期,演出觀演人次翻倍,演出票房增長168%。從演出內容上來看,整體音樂品類(演唱會/音樂節)最受歡迎,演唱會演出場次同2019年基本相當,但大型項目增加,場均的觀演人次較之前增長2倍,音樂節供給明顯增長,演出場次增長近2倍。以北京五棵松體育館為例,今年上半年演出排期達歷史新高,單月場次超過10場,下半年單月預訂最高達12場,且檔期已排至明年8月。


      如今,“為一場演唱會奔赴一座城”是當代年輕人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搶票”已變成日常。公開數據顯示,今年在五月天、任賢齊、劉若英等知名歌手北京演唱會觀眾中,跨城觀演比例均超40%。


      演出門票一頭連著觀眾,一頭連著市場,是經濟、文化、旅游、市場結合的紐帶與橋梁。跨城觀演狂歡的背后,是粉絲經濟與文化活動的共振,也隱藏著文旅消費的潛力。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劉克智分析,演出帶來門票收入的同時,能短時間內產生聚集效應,拉動旅游、交通、住宿、餐飲等一系列消費,并推動相關行業增加就業機會。


      值得關注的是,現場演出的新場景、新業態、新玩法,成為多地景區的“破圈”之道。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景區打造《無上龍門》體驗館,借助全息天幕讓千年文化“活”起來;山西平遙大型實景演藝項目《又見平遙》,以創新的“行走式”觀演模式和“穿越感”的情境體驗,帶游客沉浸式感悟晉商精神;湖北打造的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知音號》,將演出的環境設在長江的一艘游輪上,讓游客與武漢百年前的歷史片段相遇。


      “科技、文化、藝術、教育、創業創新正在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新動能。”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要繼續營造消費者可觸可感的消費場景,更要以藝術引領的時尚品位和文化氛圍構建面向未來的城市旅游競爭力。


      同時,政策供給源源不斷,助力演出經濟跑出加速度。新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措施》明確提出,“優化審批流程,加強安全監管和服務保障,增加戲劇節、音樂節、藝術節、動漫節、演唱會等大型活動供給”。各地緊跟其后、加快布局,紛紛在完善軟硬件條件、推進高標準場館建設、做足服務保障等方面持續發力,努力把演唱會打造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助力文化消費再提升


      暑期歷來是演出市場的傳統旺季,如何把握全國文化消費市場的重點檔期,精準化、多樣化打造豐富并具備體驗性的“文化大餐”,助力消費市場更上一層樓?


      劉克智表示,文化行業在改變、提速、復蘇,但目前很大一部分消費來自于存量的集中釋放。要保持活躍度還需相關機構不斷推出優秀作品,豐富產品供給,創新營銷模式,提升影響力。


      北京吉祥大戲院總經理段思明認為,演出市場需要新內容、新體驗,演出行業需要適應觀眾的新需求,就要深入洞察其需求特點,推出適銷對路的作品和服務。同時,既有的優質作品也需要盡快形成品牌,形成持續的供應和上演。


      值得關注的是,為吸引更多的優質演出,各大城市都在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升級相關服務。


      “‘演出+旅游’作為一種時尚的文化旅游資源組合,為文旅融合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豐富了城市消費新業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副教授王金偉表示,“各大城市應積極探索演出經濟與文化旅游、休閑娛樂消費、城市經濟的深度融合,通過演出帶動‘吃住行游購娛’旅游鏈條發展,進一步拉動城市消費經濟,同時有效提升城市的旅游形象和美譽度。”


      “發展文化市場時,應做到合理規劃和管理,避免過度依賴單一類型的活動。同時,平衡好城市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確保可持續發展。此外,也要考慮活動與當地文化傳統的融合,促進本土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張大鵬表示。


      隨著國民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各類文藝演出的欣賞需求日益旺盛。目前,我國在互聯網平臺的高度發展也對文化行業的繁榮提供了有力支撐,人們獲取演出信息的方式具有及時性和豐富性,票務預購方式也更具便捷性。暑期文化消費市場的火爆,就是行業產業鏈完整體系建設下的可喜成果。


      “從前我們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現在實際上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潘燕認為,在當今時代,新媒體宣傳渠道對于藝術作品的營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新媒體能夠將舞臺作品中好的內容片段傳播出去,使作品獲得新的觀眾、獲得市場的關注,從而贏得更好的市場效益。要重視新媒體平臺對于舞臺藝術作品的宣傳推廣作用,善加利用助力文化消費提升。(記者 喻悅)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