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賽事集中回歸 體育消費玩出新花樣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9-21





      今年下半年,各大體育賽事的接連舉辦可謂是賺足了體育迷的眼球。阿根廷和澳大利亞足球隊的友誼賽在北京工人體育場率先打響,接著迎來了成都大運會的順利舉辦,而杭州亞運會等賽事也即將在9月底拉開帷幕。體育比賽接踵而至,不僅燃起了觀眾的觀賽熱情,也激發了其消費新活力,讓“體育+”消費的多元化細分應運而生。


      國內外賽事接踵而至 “體育+”效應凸顯


      2023年7月21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關于恢復和擴大體育消費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指出,全面恢復線下體育賽事,高質量做好大型國內外綜合性運動會的競賽組織和備戰參賽工作,支持各地因地制宜舉辦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國內外體育賽事。


      政策一經出臺,全國各地積極響應。杭州亞運會遇上國慶假期,面對可能出現的客流量劇增,住宿保障成了“老大難”問題。8月22日,杭州市文廣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樓倻捷表示,“優先在大杭州范圍內做好跨區、縣(市)的住宿資源統籌引導;當杭州住宿資源不足時,協調周邊地市共同做好住宿引導。”


      不難看出,隨著各大賽事的回歸,體育與相關產業的關聯逐漸緊密,“體育+”效應不斷釋放。據悉,梅西此前攜球隊來中國參加比賽,北京酒店6月15日預訂量同比增長5倍。無論是梅西中國行、成都大運會還是即將到來的杭州亞運會、中國網球公開賽,比賽熱度的持續攀升,也讓機票、酒店等需求持續走俏。


      對于“體育+”效應日益凸顯的原因,商業專家、產業空間研究院主任潮成林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首先,賽事活動為人們提供了觀賽和參與的機會,增強了人們對體育的興趣和熱情。其次,體育與旅游、文娛等領域的結合,使體育活動更具內涵和吸引力,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此外,社交媒體的普及和技術的進步也為‘體育+’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渠道和平臺。”


      以賽事為引擎 釋放體育消費新活力


      記者看到,在“恢復和擴大體育消費”政策的指引和支持下,如今的體育消費不再局限于購買體育用品等實物交易,而是衍生出“體育+旅游”“體育+文化”“體育+研學”等新消費模式。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體育消費中,用品消費占總體份額的60%左右,而體育主體產業份額不足20%。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社交平臺的崛起,體育業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趨勢逐漸顯現,形成體育旅游、體育文娛等形式,由此帶來的衍生產品更加豐富,同時也促進了多元化的體育消費。


      以成都大運會為例,根據國家稅務總局成都市稅務局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成都全市消費業市場主體銷售收入增長12.7%,而大運會期間全市零售業銷售收入增長21.6%。暑假疊加大運會,成都整體旅游訂單量迎來了一波增勢,同比增幅近140%。其中,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作為旅游熱門選擇,吸引了不少的游客。來自北京的李女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因為我很喜歡大熊貓,這次來到成都,除了看比賽,第一個去打卡的地方就是熊貓基地,當然更購買了不少文創紀念品。”記者了解到,隨著大熊貓熱度的不斷攀升,也讓各類文創產品頗受游客青睞。一店家表示,“大運會期間,有很多來到熊貓基地的游客會到文創店里逛逛,選購具有大熊貓元素的玩偶、水杯等。”


      值得注意的是,體育賽事不僅帶動了文旅消費,還促進了“體育+研學”模式創新,成都大運會場館鳳凰山體育公園攜手成都文旅集團開發研學產品,深受青少年群體的歡迎。


      “舉辦體育賽事極大激發了大眾的消費潛力”,業內專家指出,“通過比賽帶動門票、文旅、食宿、交通等全鏈條消費復蘇,有助于推進城市建設向高質量發展。”


      體育賽事助推 各級城市多產業協同發展


      數字化時代,“體育+”等復合型產業模式成為主流。在消費者多重需求的作用下,催生了更多元的新興模式,而體育與其他產業的進一步融合實踐也在多方面產生了積極重要的影響。


      “首先,可以促進城市的發展,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資。其次,體育產業的發展可以推動當地特色的推廣,例如通過舉辦特色賽事來宣傳當地文化和旅游資源。此外,體育活動也可以促進人文教育,培養人們的團隊合作精神、競爭意識和健康生活方式。”潮成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同時也有專家指出,行業間的交叉融合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理應關注如何保持賽事熱度并發揮體育比賽的長尾效應。對此,業內專家指出,“一方面,賽事組織者可以通過策劃更多活動,延長賽事的影響力和參與度。另一方面,政府和相關機構可以制定長期的發展規劃和政策,支持體育產業的發展,培育更多的體育人才和品牌,推動體育消費的持續增長。”


      記者看到,隨著線下體育賽事的逐步放開和擴大,有很多鄉村立足本地資源優勢,辦起了“村超”“村BA”。如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依托“村超”品牌成功出圈,并借此大力發展當地旅游業,增加居民收入。該專家表示:“因此,中小城市要想推動當地經濟發展、點燃大眾的消費熱情,首先應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體育項目和賽事,吸引更多的觀眾。其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更好的體育場館和場地,提升體育活動的品質和體驗。此外,加強體育教育和培訓,提高居民的體育素養和參與度。最后,可以與企業和社會組織合作,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記者 盧岳 實習記者 王紫茜)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