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新茶飲委員會與美團新餐飲研究院在上海共同發布了《2023新茶飲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全年新茶飲消費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498億元,恢復3年復合增長率近20%的水平。至2025年,國內消費市場規模預計進一步擴張至2015億元。
新茶飲連鎖化率整體穩定
門店數量方面,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8月31日在業的新茶飲門店總數約51.5萬家,比2020年年底增加37.8萬家,增長超36%。從美團、大眾點評及美團外賣平臺收錄飲品門店數量占比來看,2023年6月,新茶飲門店在飲品總門店數中占比為57.7%,較2022年年底下降了2.2個百分點。
連鎖化率方面,因為投資門檻低、標準化程度高、可復制性強,飲品是所有餐飲品類中連鎖化率最高的品類,2022年連鎖化率為44%,其中,新茶飲2022年連鎖化率高達55.2%。在多個城市核心商圈的抽樣調查中,新茶飲的連鎖化率超過了80%。
從新茶飲不同規模體量的品牌門店數量變化看,小規模單店數量過去3年持續減少,多轉為加盟品牌,大中型規模連鎖門店數量過去3年增速減緩,但整體仍在穩態增長。
近3年美團收錄不同城市線新茶飲門店分布數據顯示,從一線城市到下沉市場,小規模新茶飲門店(單店及連鎖10家以下)均出現明顯的逐年萎縮趨勢,小散型門店持續減少。
市場呈現“無邊界”格局
聚焦到20個一線及新一線城市來看,廣州、深圳、東莞、成都、上海、重慶6個城市的新茶飲門店在6000家以上,其中,廣州新茶飲門店數超過1.2萬家,是唯一的“新茶飲萬店城市”。
從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的新茶飲門店密度來看,除北京和天津外,18個城市的萬人新茶飲門店擁有量都在2家以上,京、津的密度也接近該數值。
值得注意的是,從2023年上半年新茶飲在不同城市線的外賣訂單量表現來看,新一線城市外賣訂單量占比最高,一線城市新茶飲外賣訂單量在所有城市線中增速最高。密集且仍在不斷擴大的人口基本盤、年輕人居多的人口結構、旺盛的消費需求、成熟的外賣消費習慣和供給配套等因素疊加,支撐一線、新一線城市的新茶飲外賣持續增長。此外,四線城市及五線城市新茶飲外賣訂單量增速高于新一線至三線主體市場,下沉市場新茶飲空間逐步打開。
《報告》認為,在不同價格帶、不同城市線新茶飲品牌的交疊競爭之下,新茶飲市場呈現出“無邊界”格局,較高端的品牌推出中低價格的產品,下沉品牌也向“五環內”進軍,整個市場呈現出全面競爭的景象,市場機會不再簡單指向下沉市場或者高線市場,不同城市線都既有競爭熱點,也有機會空間。
《報告》顯示,中心城市周邊下沉市場最值得關注。近水樓臺先得月,距離區域中心城市較近的下沉城市,在中心城市的輻射下,新茶飲市場開拓更便捷。如貴州的畢節、武漢的黃岡、廣東的清遠,過去連鎖品牌門店基數較小,近半年來門店處于高速擴張儲備期。
《報告》還顯示,季節輪轉和氣溫變化對餐飲消費選擇有著直接影響,新茶飲外賣訂單波動與氣溫有強相關關系。其中,炎熱夏季和寒冷冬季對新茶飲訂單的影響較為顯著。夏季高溫帶來茶飲增量,“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峰值營銷效果好。
走進“萬店時代”
縱觀整個國內新茶飲市場,《報告》認為,新茶飲已走入“萬店時代”。
2020年6月,蜜雪冰城在全球的門店達1萬家,如今,這個數字已迅速飆升至3.4萬家;成立于2008年的茶百道,全國門店目前已超7000家;2010年創立于浙江臺州的茶飲品牌古茗,截至8月底門店數為8343家;成立于2013年的滬上阿姨全國門店數量達到6740家。“誰是下一個新茶飲萬店品牌”,成為2023年的一個熱點話題。
新茶飲連鎖快速發展的背后,是連鎖加盟的良性發展。2022年以來,喜茶、樂樂茶、奈雪的茶等直營品牌陸續開放加盟,以擴大品牌的購買便利度,有效觸達更多的用戶,完成三四五線市場的渠道布局。
隨著新茶飲產品總數的持續增長,上新能力成為核心能力。如果說競爭是一場馬拉松,那么產品上新能力已成為拉開新茶飲品牌奔跑身位的核心能力之一。
美團外賣新茶飲上新數據顯示,新茶飲產品總數持續增長,從時間線上看,新茶飲頭部品牌自每年3月以來即開始加大上新力度,上新數量明顯增多,盡早為“五一”、入夏、立秋等新茶飲旺季營銷做好產品準備。
從美團外賣今年3—6月頭部品牌上新數量分布情況來看,13元至20元以下區間的新品數量過半;結合銷量來看,新茶飲銷量最高的實付外賣價格段也落在這里。可以看出,消費者對價格愈加敏感,高性價比產品將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此外,“追香”熱度顯著升溫,花香、果香熱門產品層出不窮。
《報告》認為,隨著新茶飲在國內邁入“萬店時代”,行業進入存量破局和品牌溢價發展階段,新茶飲品牌們開始將角逐的戰場轉向國外,在海外市場開辟第二戰場,尋求新的增長點。2018年,喜茶、奈雪的茶等頭部品牌揚帆東南亞,首店均落在新加坡;2022年6月,蜜雪冰城海外門店突破1000家;2023年6月,喜茶英國倫敦SOHO店開業,中國新茶飲品牌的腳步已遍及全球。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