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唱會變身大型KTV 年輕人為啥樂意買單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0-24





      2023年的演出市場呈井噴態勢,許多城市的周末都被演唱會“承包”了。演唱會百花綻放,而歌迷們也不按套路出牌,創造出了許多新“玩法”。


      比如,“開演唱會不用親自唱,歌迷合唱給偶像聽”。近日,歌手伍佰頻繁因歌迷們“代他唱歌”登上熱搜,被網友造“梗”無數。即便他回應“這不是事實,我有唱”,但似乎除了他本人,無人在意——畢竟在演唱會結束后,現場觀眾的歌聲依然經久不絕。


      從跟唱到合唱,觀眾與演出者的互動感越來越強。另外,在手幅上寫想說給歌手的話、打造“星光海”、和歌手共同演繹一首歌等,亦成為接納度極高的“演唱會儀式”。


      從聽歌到合唱 關鍵詞是“表達”與“共鳴”


      “90后”女孩李女士在某互聯網公司從事運營工作,她自大三起便開始聽演唱會。起初她喜歡靜靜地坐在位置上聽,“第一次聽演唱會,也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喜歡的歌手,所以不希望歌手的聲音被干擾,即便自己的也不行”。如今她更喜歡參與到合唱之中,“這讓我有一種參與感,在唱歌蹦跳之間肆意感受快樂”。


      楊千嬅MY TREE OF LIVE世界巡回演唱會出品人、正向文化娛樂有限公司創辦人丁子高覺得,在流行音樂文化的氛圍之下,聽眾跟唱互動是一個普遍現象。“很多流行音樂的創作源自生活點滴,容易引起共鳴,從而出現大合唱和跟唱的現象。”丁子高說,楊千嬅的歌曲連接了聽眾的青春與記憶,當伴隨成長的音樂再次響起,一幕又一幕的回憶便會涌來。


      汪蘇瀧2023“世紀派對”巡回演唱會出品方、大象音樂集團CEO李思睿認為,社交媒體的普及讓觀眾視角成為演唱會的組成部分之一,互動性強,跟唱現象較多。


      “觀眾真正聽過很多遍歌之后,才有能力去跟唱。觀眾真正有共鳴,才會來到演唱會現場跟唱。”毛不易演唱會出品方、哇唧唧哇音樂事業中心總經理辛志宇分析,能力和選擇兩個方向都達成,觀眾才能夠跟唱。“對于有的年輕人來說,大合唱其實是情緒的一種疏解。”辛志宇認為,毛不易的很多歌曲就是普通人的情緒觀照,在這方面具備優勢。


      在很多演唱會中,觀眾大合唱一般只存在于幾首歌期間,而在伍佰演唱會中,合唱幾近持續全程。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李姍認為,這具有特殊性,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伍佰是創作型流行歌手,受眾廣,歌迷群體龐大,為大合唱提供了人數基礎;流行音樂本身就更貼近大眾,聽眾更易于合唱;在伍佰成名的年代,網絡不發達,大眾能夠接觸到的歌手有限,因此受喜愛的歌手影響力較大,而現在年輕人的娛樂方式更豐富多樣,聽眾對一個歌手的喜歡很難再達到類比伍佰的效果。


      手幅、海報、“星光海”讓演唱會充滿儀式感


      從跟唱到合唱,觀眾與演出者的互動感越來越強。而從互動方式上,有的人還特別制作手幅,寫上想對歌手表達的話語;有的人穿戴特定的服裝和飾品,和歌手進行互動……雙方的交流模式也更為多元。


      看演唱會之前,歌迷劉女士會提前制作海報,寫上想聽的歌曲,希望和歌手在點歌環節互動。她特別提到,自己喜歡的歌手和粉絲之間有一個心照不宣的約定:快歌站起來聽,慢歌坐下欣賞,到了某首特定歌曲,要把手機燈打開搖擺,“大家用燈光共同營造星光海,光是看到這個場景就感覺被治愈了”。


      丁子高認為,現在的觀眾對于和演出者近距離接觸的愿望更為強烈,“其實過往也如此,但因為現在的技術更成熟,所以效果更明顯”。例如,觀眾會自行制作手幅或者高舉想聽的歌名,來吸引演出者的注意。同時,觀眾對于演唱會整體觀感的要求亦有所提升,“除了感受歌手的演繹,更會欣賞舞美、服裝造型、視頻、音效等”。


      據辛志宇觀察,當前觀眾對于觀看體驗、觀看感受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主辦單位的寬容度降低。辛志宇坦言,觀眾體驗感是做演唱會價值排序的首位。在演出前,其團隊會對場館進行全面排查,例如冷氣的溫度是否適宜,視野是否有遮擋等。


      真唱是互動演唱的前提 音樂仍是演出之本


      辛志宇說,“國民性”和“溫情感”是毛不易的兩大特質,“我們希望這是一個純粹的演唱會,能夠給聽眾帶來良好的聽歌體驗”。在這一理念的基礎上,團隊對演出進行設計。比如,在互動點歌環節,毛不易根據現場熒光棒的顏色比例,選擇演唱歌曲;在520演出當天,使用限定歌單。


      李思睿認為,演唱會的本質是唱現場和聽現場,在此基礎上滿足歌迷親眼見到歌手本人的情感需求,同時讓舞臺更充分地展現音樂、滿足觀眾的新鮮感。伴隨娛樂形態的多樣化,如何讓視覺的效果更加震撼、舞臺的呈現更加豐富、互動的形式更加有參與感,這些都是要在演唱會這個載體之上去添加的。  中國青年報


      轉自:中國青年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