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節式消費行不通了?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2-05





      今年雙十二來臨前,雙十二取消的話題引起網友熱議。有不少網覺得是該取消了:“優惠力度不行”。但更多網友在得知雙十二只是換了個名頭卷土重來時,直批“換湯不換藥”。


      此次改名風波雖然屬于商家的營銷行為,但其背后的消費觀念變遷、消費主義盛行等現象,依然值得人們深思。


      高開低走


      在過去的十多年里,雙十二購物節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的重要節日。這一天,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推出各種優惠活動,吸引消費者瘋狂搶購。今年淘寶將取消雙十二購物節,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時代的落幕,也有一部分消費者對于這一變化持樂觀態度。有觀點認為,雙十二購物節存在的虛假宣傳、價格戰等問題已經讓這個節日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事實上,高開低走的不僅是雙十二。最近幾年,618、雙十一等購物節也收獲寥寥,爭議此起彼伏,昔日“全民剁手”的盛況早已一去不返。查看近幾年的相關評論不難發現,每年的購物節都會被冠以“最冷”稱號。2023年雙十一期間,相關關鍵詞搜索量峰值同比大跌近60%,微博上的相關話題閱讀量、互動量也大幅下滑,雙十一熱搜在榜時間僅為3小時,較三年前銳減62.5%。“京東618”也難逃增速下滑的命運,2018年至2021年,其成交額增速保持在30%左右,而到了2022年,增速跌至10.3%。萎靡不振的數據,逐漸下滑的關注度,都讓造節式消費淪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走向終結、轉型都是可以預料的結果。


      曾幾何時,電商平臺的購物節經歷輝煌,以打折和優惠為主要吸引點,成功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而社交媒體的發展,個性化推薦技術不斷優化,都在讓人為制造的消費主義觸達更多消費者,進一步推動了消費的繁榮。


      雙十一造節無疑是成功的。如今電商消費節遇冷,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消費者無法再為越來越復雜的消費規則與套路花費時間,回歸最樸素的價格邏輯,成為廣大消費者的心聲。今年,不少電商平臺返璞歸真,以實實在在的價格吸引消費者,背后是電商行業的轉向,也是消費心態的變遷。


      當消費變成一場奇觀


      從2009年11月11日喊出“全場五折”的口號開始,這場屬于電商平臺的節日限定促銷活動已經走過了十余年。其間,網購消費從節日儀式化走向常態化,重塑著人們的消費模式。在越來越多成功案例的驅使下,造節式消費作為一種手段,在國內各大電商平臺遍地開花,利用不同噱頭來造節。


      在消費群體趨向年輕化的大背景下,各大平臺與品牌也卷進了造節浪潮,例如KFC無處不出圈的“瘋狂星期四文學”,以及父親節、母親節等節日期間的細分市場消費活動,更多平臺將其活動IP化,打造成定期舉辦的盛事。


      消費主義的盛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費。這為消費主義提供了物質基礎。而商家通過廣告、促銷等各種營銷手段,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推動了消費主義的產生。


      現代生活方式的變化,現代社會重視享樂和物質追求的價值觀,都助長了消費主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文化也在不斷變遷。從最初的實用主義到現在的注重品質、體驗和個性化消費,網絡購物節也反映了消費文化的變遷。


      造節式消費,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媒介奇觀,是通過大眾媒介制造出來、能夠吸引人們廣泛關注和參與的特殊現象。在購物節中,電商企業通過各種營銷手段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引發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同時,消費者也通過社交媒體等渠道分享購物體驗、交流購物心得,進一步擴大了雙十一購物節的影響力。媒介在形成消費主義奇觀的過程中,推動和塑造作用不可或缺。


      然而,在制造奇觀的過程中,主導者往往制造出一些消費熱點,引導消費者過度消費,導致一些不理性的消費行為,如盲目跟風、過度購買等。也有企業為了追求商業利益,利用夸大其詞、虛假宣傳等方式塑造新奇觀,卻不承想會誤導消費者。究其根本,媒介奇觀的形成離不開各類媒體的推廣和傳播,而點擊率和收視率成為評價一大奇觀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在此基礎上,過度依賴媒介奇觀,只會導致信息傳播的失衡和偏頗。


      消費主義從未遠去


      事實上,雙十二購物節的取消并不意味著電商購物節的消亡。在雙十二取消后,該電商平臺在同一時間打出了好價節的新招牌。相比盛大的雙十一,雙十二一直被認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故而改頭換面,以好價節的形式創造新消費熱潮。這一舉動其實暗示人們,在大喊“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消費主義并未走遠。


      相反,這只是消費文化的一種變遷。隨著全網最低價成為直播帶貨的“專屬”價格,人們對于電商購物節的態度正趨于理性,對于購物的熱情則轉移到了各類直播帶貨平臺。對于商家而言,消費者的態度變化導致高成本的營銷宣傳活動反響平平,甚至出現賠本賺吆喝的情況,因此也失去了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不難看出,隨著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不斷升級,他們對于購物節的期待正在發生變化,但并不意味著他們毅然地舍棄這項相伴多年的活動。不少人將購物節遇冷歸結于“消費降級”,事實上,所謂“消費降級”更深層的邏輯在于,消費不再是快樂的重要來源,外部評價不再是判斷生活美好程度的唯一標準,回歸本質的快樂更受人青睞,只有能讓自己愉悅的購物過程才是最優質的體驗。他們不再花費時間做省錢攻略,也不再追求低價和促銷,而是更加注重品質和服務。


      因此,電商平臺也需要適應這種變化,提供更加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各大平臺跟風造節,造成同質化嚴重的現象。而追求銷量和流量,早已不再奏效。唯有以更加多元化、細分群體的方式來打動消費者,貼近細分消費群體的需求與喜好,并不斷完善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才是讓“流量”變成“留量”的方法。


      取消雙十二購物節,并不一定意味著消費者完全回歸理性。雖然一些消費者可能會更加審慎地對待購物行為,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和品牌口碑,但也有一些消費者可能會繼續追求價格優惠和消費刺激。不可否認的是,即使購物節已有疲軟之勢,造節對于電商玩家來說,仍能以極高的效率促進銷量提升。國內的雙十一、618等購物節讓人自動聯想到優惠、搶購等關鍵詞,已經成為中國人自己的“黑色星期五”,即使沒有什么剛需,也算不清楚優惠力度,許多人依舊會在這一天下單幾樣商品,以示參與。


      作為消費者,面對“一天一個模樣”的購物節,更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理性地對待購物行為,避免過度消費和浪費。取消雙十二購物節作為一個契機,可以為消費者提供自我反思的機會,思考自己的購物行為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需求。同時,消費者應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和品牌口碑,更加理性地選擇購物方式。


      轉自:大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