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羽絨服賣到7000元了?近期,讓國產羽絨服頻頻登上熱搜的不是全國多地“斷崖式”下降的氣溫,也不是繼“美拉德”穿搭后又有了新時尚,而是因為——它“貴”了。
11月3日,“你能接受千元以上的國產羽絨服嗎”話題登上社交媒體熱搜,并且連續兩天在榜。11月22日,話題“國產羽絨服賣到7000元”沖上社交媒體熱搜第一位,引發萬余條討論和超三億閱讀量。
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國產羽絨服價格問題兩次獲得如此之高的社會關注度,實屬罕見。不過從大家對這一問題的態度來看,也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方面,對于業內人士來說,國產羽絨服售價能夠和國際品牌比肩,體現了國產品牌的高端化轉型,值得歡呼叫好;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認為,羽絨服無非就是冬天的保暖衣物而已,價格炒得如此之高,分明就是“割韭菜”。
辯證地看,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都有自己的道理。在企業端,越來越注重品質和設計的提升,用更優質的面料和填充物提高保暖性和舒適度,用更時尚的設計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但質量是有成本的,高質量就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在消費端,每個人都在算一筆賬,買東西就要劃得來。就像我國消費市場最喜歡提及的一個詞——“性價比”,無論是產品的功能價值還是情感價值,當其與價格的差值越大,產品就越有優勢。雖然“一分錢一分貨”,真正高質量低價格的產品是不存在的,但是高價不一定就能保證質量,消費者之所以產生“割韭菜”的想法,很多是源于在實踐中的遭遇和感受。例如,“花費萬余元購買的羽絨服卻跑毛嚴重”等新聞頻頻見諸報端。
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高售價,質量是否跟得上?品牌價值是否跟得上?如果以黑科技、高售價為噱頭銷售劣質產品,那就涉嫌欺騙消費者,需要監管部門出手治理。
與此同時,還應注意,產品品質只是品牌打造的基礎,并不足以支撐高溢價。雖然我國的羽絨服生產工藝、技術能夠比肩國際品牌,但缺少保暖、防寒、絨、面料等核心創新專利和生動的品牌故事。而這些才是提升品牌溢價空間的核心元素。品牌不僅要向消費者展示自己的核心價值,還要告訴消費者自己的產品附加值是什么。高端品牌的核心競爭力關鍵是在品牌營銷,必須要遵從這個規律,否則很難成功。
說到底,國產品牌的高端化轉型并非價格提升這么簡單。國產品牌應該真正去洞察消費者的需求,建立起自身的技術門檻,有新材料、專利技術等硬實力的加持,也有品牌故事、時尚設計等軟價值的增長,從而改變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這樣消費者才會愿意為高端、高價的國產羽絨服買單。國產品牌只有讀懂“國產羽絨服‘貴’上熱搜”背后,消費者對品牌價值的高期待,抓準真實需求與消費痛點,方能突出重圍,獲得更強生命力。(肖睿平)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