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玩苦無規范久矣。過度營銷、虛假宣傳、銷售“三無”產品、銷售臨期甚至過期商品、利用盲盒誘導消費、售后服務不到位等問題逐漸凸顯,都在不同程度上擾亂了市場秩序,侵犯了消費者權益。《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發布后,野蠻生長的盲盒行業能否“冷靜”下來?
多家企業公開承諾遵循《指引》
盲盒不能“盲”規則
近年來,“盲盒+”商業模式迅速興起,一時間“萬物皆可盲盒”,通過盲盒形式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領域不斷增加。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潮玩相關企業5380家。近10年來,我國潮玩相關企業注冊量逐年上升。
網購平臺一直是盲盒糾紛的重災區。記者注意到,除了常規盲盒,還有一些“盲盒禮物”“海外盲盒”“解壓盲盒”等,這些盲盒標有“不支持7天無理由退貨”。銷售此類盲盒的店鋪粉絲量雖不及10人,但月銷量卻超1000件,多條買家評論表示“買虧了”。“雖然對產品沒報太高期望,就是買來玩玩,但質量實在太差了”“盲盒拆出的耳機竟然是一個模型,根本用不了”“88元買了一副望遠鏡,一眼就看出是贗品”……多位買家感慨網購盲盒買了一個“教訓”。
相關企業積極回應
為規范經營活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推動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引導文化正向輸出,近日多家盲盒經營企業通過多種渠道公開作出依法合規經營承諾。
“以合法合規為前提,充分考慮特定商品特殊性,圍繞日常生活、文藝娛樂等領域開展經營活動;依照市場規律合理定價,明碼標價,堅決抵制哄抬價格、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主動對外公示商品信息、抽取規則,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自由選擇權,杜絕虛假宣傳、暗改規則、誘導消費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北京泡泡瑪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北京樂自天成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也表示,將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充分告知消費者各項關系商品質量的基本必要信息,保護消費者權益。不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等,不斷完善便捷的投訴、舉報機制,及時處理消費者投訴和糾紛;建立健全企業質量保障體系,加強生產、倉儲、物流等環節的管理,確保商品來源可靠、質量合格,公司自愿接受政府和社會監督。
盲盒營銷雖有新意,但經營者須守好紅線方能行穩致遠。中國消費者協會呼吁盲盒經營者在加強自律的同時,依據《指引》規范經營;倡導網絡平臺、快遞公司對經營者銷售與遞寄的盲盒嚴格把關,對不符合《指引》情形的盲盒及時予以糾正或“叫停”;呼吁相關監管部門對盲盒營銷中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確保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中國質量報)
盲盒自動販賣機應提示未成年消費者慎買
活體動物不得以盲盒形式銷售
針對盲盒經營過程中的信息不透明、“三無”產品等問題,《指引》也作出明確。
盲盒經營應當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一般在日常生活、文藝娛樂等領域內開展。以盲盒形式銷售或者提供依法需要取得許可的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取得許可后開展相關經營行為。
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禁止銷售、流通的商品或者禁止提供的服務,不得以盲盒形式進行銷售或者提供。藥品、醫療器械、有毒有害物品、易燃易爆物品、活體動物等在使用條件、存儲運輸、檢驗檢疫等方面有嚴格要求的商品,不得以盲盒形式銷售。食品、化妝品,不具備保障質量安全和消費者權益條件的,不應當以盲盒形式銷售。
通過實體店、自助銷售設備等現場方式或者互聯網非即時公開方式銷售的,盲盒經營者應當保留抽取概率設定并建立相應的出廠概率抽檢機制。通過互聯網即時公開方式銷售的,盲盒經營者應當保留抽取概率設定、結果抽取的完整記錄,建立追蹤記錄制度,確保消費者所抽取的商品發放到位,并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相關記錄留存時間一般不少于三年。
給盲盒自動販賣機加一把“技術鎖”
銷售門店持續加強購買引導,許多未成年消費者將目光轉向了分布在各大商場、餐飲場所的盲盒自動販賣機。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多數自動販賣機并未在顯著位置注明未成年人購買盲盒的引導信息,通常情況下,消費者可直接使用移動支付購買盲盒商品。
“比起盲盒店和販賣機,我更在意一些小商品商店和小學門口的小賣店。”家長李莉告訴記者,玩具盲盒、文具盲盒被擺放在文具店和小賣店的顯眼位置,放學后結伴買盲盒正流行于小學生之間。
《指引》中,對于盲盒經營給出了明確定義,并鼓勵地方有關部門出臺保護性措施,對小學校園周圍的盲盒銷售模式包括距離、內容等進行具體規范。
“自動販賣機作為盲盒銷售渠道之一,經營者應從技術上解決年齡與購買者身份識別的問題,比如加入身份認證、圖像智能識別等,將有關規范落在實處。”文創產業研究員段輝談道。
中國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張京成指出,盲盒因其不確定性,豐富了消費者購物的情緒價值,但也容易導致無序、盲目的消費,需要消費者審慎看待消費需求。《指引》的發布,對盲盒經營作出了明確規制,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同時,也促進了市場的健康有序運轉。(北京商報)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