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用隨時退,先囤券后消費成長沙年輕人消費新現象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2-10





      “我在抖音上買了你們的優惠券,現在可以用嗎?”6日下午3時,在公司一樓的咖啡店,市民王旖旎打開手機,向店員出示了自己前幾天剛剛購買的烤椰拿鐵9.9元團購券。


      想實現咖啡奶茶自由,優惠券可以先囤起來;想用最優惠的價格看電影,來張通兌券想看就看;旅行時間不確定,先買張隨時可用的酒店券……記者發現,隨著商家與平臺推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團購券、早鳥票等,越來越多人愛上了預支消費。“甭管用不用,有券先囤著,不用隨時退”成為很多年輕人的習慣。


      年輕人解鎖省錢新方式


      今年23歲的小吳在長沙一家直播公司上班,翻看半年以來她在各個團購平臺購買的優惠券,消費最多的便是美發店的燙染套餐。


      “我平時就有定期打理頭發的習慣,以前都是有需要了再到處對比門店價格,現在直接在直播間買券。”她告訴記者,團購套餐價比日常價格便宜很多,而且團購介紹清晰詳細,不用擔心隱形消費,關鍵是可以直接選公司附近或者家附近的門店,很方便。


      同樣喜歡囤券的還有湖南工商大學的大二學生周子君,作為一名咖啡愛好者,每天一杯咖啡已成為她的日常。不過今年“雙11”,她并沒有選擇在電商平臺囤貨,而是轉而囤起了線下連鎖品牌的咖啡團購券。據悉,瑞幸咖啡平時下單一杯均價15~20元,但團購只要9.9元。庫迪咖啡則更夸張,團購價經常都是8元以下,有時候還能搶到3.8元的超低價。


      在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上,記者發現這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手頭寬裕時,根據喜好和需求,在各團購平臺囤奶茶券、餐飲券、酒店券、門票券等,需要用券的時候直接享優惠,手頭緊張時,“隨時退”“隨時到店”等功能,讓他們可以馬上退券回款,不再糾結于時間安排、計劃變動。


      本地生活消費助推囤券熱潮


      與囤券熱潮相對應的,是零售、餐飲、商圈等本地生活消費場景的人氣回升。


      根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達到19.5億元,到2025年將增長至35.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2.6%。而近兩年,長沙的本地生活服務類商家也紛紛開始在各大平臺開通優惠團購服務,通過直播、種草等形式引導消費者購券,促使囤券行為變得越來越普遍。


      “我買的團購券能用吧?”“買鍋底和飲料能用券嗎?”……位于長沙岳麓區的一家火鍋店老板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店內營業員們常聽到的問題。自從他們在團購平臺推出優惠套餐后,在點餐前核銷團購套餐的顧客已經占到了七成左右。另一家連鎖餐飲店的店員也表示,平時店里不少訂單都是美團或者抖音核銷,尤其是碰上團購活動比較多的時候,轉化的新客也變多了。


      對于囤券這一行為,有些人表示理解和支持。“想吃的時候就用,不想吃就留著,剩下的自己退,相當于白得幾百塊。”市民曾先生認為,囤券的成本很低,相當于先占了個便宜的座位,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消費帶來的經濟壓力。也有些人表示擔憂,認為這是一種囤券成癮的現象,可能會導致浪費和占用資源。


      保持理性勿“囤”而不用


      實際上,預支消費并不是一個新鮮詞匯。在美容美發、游泳健身等行業一直流行的會員卡、儲值卡,就是預支消費的表現形式。然而,得益于平臺經濟的蓬勃發展,如今的預支消費在給商家帶來訂單的同時,也帶給消費者更多的權益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年輕人購物呈現回歸理性的趨勢。據相關調查顯示,86.5%的受訪青年明確表示“該花花該省省”的消費理念能增強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精打細算”正成為年輕人消費的新特點。


      “我覺得囤券與用券沒有必然的聯系,囤券是為了更好地改善生活、豐富生活,而用券要視自身實際需要和經濟狀況而定,不能為了消費而消費。”段女士告訴記者,如今她已經養成了在聚會或者請客吃飯之前先到線上平臺看一看有沒有團購優惠券的習慣。


      盡管如今團購平臺眾多,優惠券種類豐富,再加上部分商家習慣采用限時搶購、紅包誘惑、低價促銷等方式,很容易讓消費者產生一種“機不可失”的心理,沖動囤券。但這些券是否真能派上用場,卻是個未知數。對此,有專家提醒,消費者在團購優惠券時應保持理性,適可而止,確實用得上的再去囤,切勿盲目跟風。此外,購買優惠券要細看退款規則、注意優惠券的使用期限,以免預約不上而導致過期。如果在消費過程中發現商家不誠信,應注意收集證據,向相關部門等渠道投訴,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記者 范宏歡)


      轉自:長沙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