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培育打造了較為豐富的綠色旅游產品體系,努力滿足人們多元化綠色旅游消費需求。政府部門、協會、企業在旅游消費重點領域全鏈條融入綠色理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下一步,應瞄準消費個性化、多元化和結構升級趨勢,聚焦大多數旅游者的需求,從讓群眾最有獲得感的環節入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消費從疫后恢復轉向持續擴大,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這為進一步釋放綠色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我國培育打造了較為豐富的綠色旅游產品體系,努力滿足人們多元化綠色旅游消費需求。政府部門、協會、企業在旅游消費重點領域全鏈條融入綠色理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例如,實施旅游行業綠色認證制度,出臺《國家綠色旅游示范基地標準》等相關標準,建立綠色飯店、綠色景區等標準體系。
下一步,培育壯大綠色旅游消費,應瞄準消費個性化、多元化和結構升級趨勢,聚焦大多數旅游者的需求,從讓群眾最有獲得感的環節入手。
從核心訴求來看,綠色旅游消費需求聚焦在行前與行中兩大階段。旅游者在出游前需要綠色旅游資訊服務,在出游中不僅需要綠色旅游資訊服務,還需要綠色低碳交通服務、接待服務和便民惠民服務。
出游前,游客獲取綠色旅游資訊服務的渠道主要是旅游公共服務機構、旅游服務商以及社交媒體。例如,旅游城市、鄉村旅游點、景區景點、酒店民宿等運營的官方公眾號、App,及其開展的綠色惠民活動。旅游過程中,游客通過選擇更綠色的旅游接待設施、出行方式來提高旅游消費的綠色程度。例如,在綠色旅游飯店、民宿、商場等旅游接待設施消費,以及在遠程旅途中選擇更環保的交通工具。
綠色旅游消費以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為前提,是讓人們親近自然山水、獲得身心愉悅的旅游活動。對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向往,是人們選擇綠色旅游消費的內在訴求和主要動力。豐富產品種類、提升消費體驗,是破解綠色旅游消費痛點,也是釋放綠色旅游消費潛力的關鍵。
應以出臺政策規劃、強化重點領域建設、優化金融財政保障措施為重點,夯實旅游業綠色發展基礎,釋放綠色旅游消費潛力。
首先,要突出規劃引領,包括地方探索、部地共建、部委推動等多種模式。
其次,要聚焦綠色旅游景區(點)、住宿、交通等重點領域,發揮示范創建的引領效應、生態預審的倒逼作用、公共服務的對接作用,推進旅游業綠色發展。
再次,要用好金融、財政工具,提升綠色旅游參與者的獲得感。
最后,多渠道、廣泛宣傳綠色旅游消費相關政策法規。
當前,地方實踐立足資源條件,著眼民生改善。四川省成都市抓住交通這一關鍵領域,以智慧旅游綠道整合綠色旅游資源,提升后者的可達性,便利民眾綠色出行,培育綠色旅游消費需求。青海省委、省政府于2016年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在推動生態保護的同時,帶動全省近18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以綠色旅游發展提升民眾獲得感。
值得關注的是,在我國探索建立生育友好型社會以應對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挑戰的過程中,高品質的生態空間有效推動了兒童友好型、婦女友好型、社區養老等地方實踐與親子游、研學游、老年旅居康養游等產業實踐的互促發展。
對此,各地可以探索綠色旅游與兒童友好型城市、婦女友好型城市、居家社區養老、綠色社區、和美鄉村建設等對接,推進綠色旅游與文化、教育、體育、農業、林草、衛生健康、中醫藥等領域相加相融。
企業可以通過內部運營環節和全價值鏈的綠色轉型,從而進一步豐富綠色旅游消費場景,提升游客的綠色旅游消費體驗。
一方面,要以新能源技術應用和綠色管理舉措為抓手,在內部運營環節提高綠色水平。例如,新能源技術的廣泛應用,有助于塑造當下與未來的綠色旅游消費場景。另一方面,要從供應鏈綠色管理、生態伙伴綠色合作、產品綠色創新和回收等多個層面推動全價值鏈轉型,為壯大綠色旅游消費提供支撐。
從行業實踐看,在線旅游平臺傾向于開展綠色產品認證,如攜程平臺“可持續旅行”標簽覆蓋超過10萬個綠色出行產品。線下景區景點則更關注探索綠色改造,以江蘇省揚州市瘦西湖碳中和生態景區為例,景區年接待旅游人數約116萬人次,采用新能源技術并開展碳監測,二氧化碳排放總量3500余噸,植被、湖泊新增碳儲量折合碳匯總量約950余噸。開展綠色回收兌換積分活動,倡導節約環保也是許多景區的探索領域。
未來,聚焦綠色旅游消費場景創新,旅游企事業單位、景區景點、鄉村旅游點應主動作為,提升與旅游院校、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合作水平。
旅游行業協會、旅游企業、平臺企業、金融機構以及相關環節涉旅企業,可以探索共同發起綠色旅游消費行動計劃,以綠色旅游研學季、民宿季、美食季、商品季等方式,培育綠色旅游消費增長點。通過發放綠色旅游消費券、積分等方式,釋放綠色旅游消費潛力,營造綠色旅游消費良好風尚。(熊 娜 作者為中國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員)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