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90后”“00后”來說,“賣閑置、買二手”已從單純的節儉行為演變成了一種“省錢與尋找個性化相結合”的潮流生活方式。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等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預計到2025年,我國二手閑置物品交易市場的交易規模將突破3萬億元。不容忽視的是,在二手商品市場呈現出活力的同時,也伴隨著假冒偽劣和套路欺詐等問題,使得興致勃勃的年輕人不敢在二手商品市場“放手一淘”。
消費觀念改變 二手交易趨熱
新學期開學到二手平臺采購電子產品,過年到二手市場淘新年“戰袍”;不喜歡的衣服拿到二手市場賣了,買多了的化妝品到二手市場出掉……二手商品在年輕人中逐漸受到歡迎,買賣二手商品成了他們生活的日常。
記者了解到,今年春季開學,拍拍二手平臺推出了開學季大促活動,涵蓋二手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等多個品類。進行二手商品促銷的還有閑置高端消費品綜合零售品牌妃魚。“為滿足消費者春節消費需求,店鋪內引入了更多紅色系、金色系的絲絨裙和高跟鞋、靴子等商品。”該品牌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1月13日至28日,紅色款式商品銷售額較2023年12月同期提升44%。
對于二手商品,現在的年輕人呈現出了開放的心態。“春節前,我把一只四五年沒用的大牌包掛到了二手平臺上。斷舍離,賣掉沒用的東西‘回血’。不過我在‘辭舊’的同時也會‘迎新’,又買了一個二手實木新中式餐邊柜。這個柜子如果是全新的,怎么也要兩三千元,我500元就買下來了。賣家保養得很好,能有九成新,很劃算。”北京“90后”消費者劉凌對記者說。
鴻瀚投資公司市場分析師劉源向記者分析說,當代年輕消費群體的一大特點是,在意性價比的同時還要活出個性。講究性價比,意味著他們很容易接受使用過的、保養良好的二手商品。講個性也符合部分二手商品的調性。
新技術助力 交易更方便
隨著購物平臺、直播、短視頻的興起,網絡成為二手商品交易的主戰場。目前,二手電商行業分為以閑魚、轉轉為代表的綜合類二手電商和以愛回收、孔夫子網、瓜子二手車等為代表的垂直二手電商。2023年6月,閑魚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其用戶數已突破5億人,在線商品數量超過10億件;2023年第一季度,愛回收總營收達28.7億元,同比增長30.2%,凈利潤為5011萬元,實現了連續3個季度運營盈利。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二手交易市場正在快速發展。
“現在二手商品在直播平臺、電商平臺上銷售,既可以看到商品的細節,又可以隨時提問,而且價格公開透明,支持多平臺比價,這讓買家對二手商品很放心。”北京消費者趙然對記者說。
在新技術支持下的二手商品交易不僅能讓買家放心,還能讓賣家更了解消費者,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商品和服務。據介紹,目前一些二手奢侈品直播間已經用上了大數據分析軟件,為直播間的消費者群體畫像,推斷出哪些品牌、款式、價格的商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有了數據分析,在進貨時就不會盲目選擇。直播間里時間就是成本,網絡技術的進步讓二手商品快速、全面地呈現在網上,極大地方便了買賣雙方。”銷售二手奢侈品的主播靜靜對記者說。
平臺監管缺失 警惕交易隱患
“二手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隱患,貨不對板、以次充好、售賣假貨、平臺監管缺失等情況仍需廣大消費者注意。
首當其沖的就是新舊之爭。記者發現,在二手交易平臺上,對商品的新舊程度幾乎全靠賣家自行認定,缺乏標準依據。此外各類假冒商品也在平臺上時隱時現,普通買家想要分辨清楚并不容易。
“我在二手平臺上買過一只吸塵器,當時賣家說是9.5成新,只用過三四次就閑置了。但到手后發現有明顯使用痕跡,拆開可以看到濾網挺臟的。”廖先生告訴記者,他就此和賣家溝通,但對方卻不承認,堅持“已經如實描述”,但問題是當初看到的照片僅僅是吸塵器的外觀,內部并未拆開展示。
零售電商行業專家、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表示,二手市場涉及的品類眾多,而且二手產品屬于不可再造商品,很多品類缺乏幾成新的判斷標準,存在監管空白,因此問題層出不窮。
如何對癥下藥?莊帥建議,平臺需要和第三方檢測及監管機構深度合作,同時針對不同品類制定對應標準,推動行業標準的建立健全,同時通過規則制度及獎懲機制來約束和規范二手交易的平臺和用戶。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