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與“差異化營銷”給消費者帶來新挑戰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1-28





      我們看到,隨著科技的發展,大數據已成為當代商業運作中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尤其在消費領域,大數據不僅能夠精準分析消費者的需求和行為,還能通過“差異化營銷”手段提升企業的效益。作為消費者方,也認為大數據技術對更快地搜索結果、進行決策、精準的選擇商品或服務推薦有正面提升作用。然而,這種基于數據分析的個性化推送和定制服務,也帶來了“殺熟”等問題,引發了關于公平、隱私和消費者權益的廣泛討論。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天津市消費者協會、河北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日前聯合開展了大數據營銷差異化現象調查。其中,調查了在線購物類、在線旅游類、民宿類、外賣類、打車類、在線票務類、短視頻/直播、共享單/電車等八大互聯網消費平臺。


      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大數據技術在提升消費體驗方面利弊相當。受訪者對大數據技術的看法呈現雙刃劍效應,其中33.5%的受訪者認為大數據應用利大于弊,20.2%的受訪者認為弊大于利,34.2%的受訪者認為利弊相當。


      大數據的強大之處在于其能分析海量的消費者行為數據,通過算法模型預測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這使得企業能夠更精準地進行產品推薦、價格調整和廣告投放。比起傳統的“一刀切”營銷,基于大數據的“差異化營銷”更能針對性地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從而提升轉化率和客戶忠誠度。


      例如,電商平臺通過分析消費者的購物歷史和搜索行為,可以定向推送相關商品,甚至在用戶未明確表示購買意圖時,就能提供精準的促銷信息。一些旅游平臺根據用戶的歷史瀏覽記錄,推出個性化的旅行套餐或優惠券,以此來吸引用戶再次購買。這種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推薦,讓消費者感受到被重視,提升了購物的便捷性和體驗感。


      盡管大數據為消費者提供了更豐富的服務,但這一技術也存在著潛在的負面影響,最典型的就是所謂的“殺熟”現象。在此次調查中,受訪者認為大數據顯著提升了消費者的搜索和購物體驗,但也帶來了隱私泄露和“差異化營銷”等擔憂。受訪者對隱私的泄露以及被“差異化營銷”的擔憂均超過65%,他們遇到大數據“差異化營銷”的具體情況中最常表現為多次瀏覽后價格自動上漲、不同用戶享有不同打折優惠形式、隱藏或不送老用戶優惠券、同一時間不同用戶購買相同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不同——而這些現象就是“殺熟”。


      “殺熟”,是指企業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某些消費者是忠實顧客后,故意對他們提高價格或推出不公平的優惠策略,從而在不知不覺中讓老客戶支付更多費用。這種行為常見于電商平臺、外賣服務、打車軟件等領域。


      一些電商平臺會根據用戶的購買歷史提高某些商品的顯示位置,或者在老用戶購物時通過微調價格,使其支付更高的費用。與此同時,新用戶或首次注冊的用戶則能夠享受到更低的價格或更豐富的折扣。這種現象不僅破壞了市場公平,也讓消費者在隱形中受到了價格歧視,損害了他們的信任感。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隨著大數據應用的深入,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被大量收集、存儲和分析。這雖然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但也伴隨著隱私泄露的風險。消費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時,很難完全掌控自己的數據被如何使用,尤其是當數據被用于價格歧視等不透明的商業行為時,消費者的權益可能會受到侵害。


      目前,許多消費者并不清楚自己在使用某些服務時所提供的數據具體被如何使用,這讓他們的隱私和個人信息面臨極大的風險。盡管許多平臺都聲稱采取了保護措施,但在缺乏足夠透明度和有效監管的情況下,消費者難以有效保護自己的數據安全。


      大數據和“差異化營銷”帶來了雙刃劍效應。為了確保這一技術能夠正向發展,保護消費者權益和市場公平,政府和行業監管部門的角色變得尤為重要。首先,需要通過立法和政策確保消費者的隱私和數據安全,規范大數據的使用范圍和方式。其次,必須加強對“殺熟”現象的監管,確保所有消費者無論新老,都能在公平的環境中獲得價格透明和合理的服務。


      我們應該肯定大數據為消費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它能夠提高商業效率、提升消費者體驗并推動個性化服務的升級。但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也帶來了諸如“殺熟”、數據隱私泄露等問題。如何在享受大數據帶來的便利與精準的同時,避免對消費者權益的侵犯,成為了當今消費市場的重要課題。企業、消費者和監管機構三者需要共同努力,建立更健康、公平和透明的市場環境,以確保大數據在推動商業發展的同時,始終保持正向的推動作用。(肖睿平)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