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圍內,三文魚逐漸成為世界各地消費者餐桌上的寵兒。在中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健康飲食的追求,三文魚也逐漸成為餐飲和家庭聚餐的優選食材。近日,三文魚生產商美威(MOWI)發布的《三文魚養殖產業手冊2024》(以下簡稱《手冊》)顯示,2023年全球三文魚供應規模達到380萬噸,其中養殖產量占比約73.7%,達到280萬噸,全球三文魚主要消費市場仍然蘊含著巨大的增長潛力。
水產養殖鮭魚增長態勢保持穩定
在全球蛋白質消費的大版圖里,水產品的地位至關重要,它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蛋白質來源。《手冊》顯示,2023年全球魚類消費量達1.65億噸,家禽消費量為1.4億噸,豬肉消費量為1.22億噸,牛肉消費量為7200萬噸。在這龐大的蛋白質消費市場中,三文魚逐漸成為消費者餐桌上的寵兒。
《手冊》指出,近幾年,水產品在總供應量以及人均供應量上均呈現出顯著的增長態勢,這一積極趨勢主要得益于水產養殖業的卓越貢獻。2023年,全球直接用于人類食物消費的水產養殖產量達9000萬噸,與此同時,野生捕撈的產量為7200萬噸,養殖水產品的比例已經超過了野生捕撈部分。
《手冊》顯示,從養殖現狀來看,自1999年以來,養殖鮭魚在總鮭魚產量中的占比持續攀升,并始終占據主導地位。2023年,全球養殖鮭魚產量達到280萬噸,其中,養殖大西洋鮭的產量占比高達89%,約為250萬噸,是絕對的“主力軍”;緊隨其后的是小鱒魚、銀鮭以及大鱒魚。而2023年野生鮭魚的總捕撈量則控制在100萬噸以內,其中,粉鮭、狗鮭和紅鮭這3種魚類占據了野生鮭魚總捕撈量的97%。
與其他水產養殖品種相比,海水養殖大西洋鮭在工業化水平上表現出較高水準,同時風險性相對較低。這得益于其成熟的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苗種培育到成魚養殖,各個環節都有較為規范的操作流程。然而,全程陸基循環水養殖大西洋鮭的模式在全球范圍內仍處于探索階段。這種模式雖然在水質控制、病害防治等方面有一定優勢,但也面臨著設備成本高、技術要求高、能耗大等問題。
《手冊》預測,2023-2028年,全球養殖大西洋鮭的增長態勢將保持穩定,預計復合年均增長率約為2%。具體到不同產區,挪威產地的增長率為2%,智利為1%,英國為3%,北美為3%,其他產區則為4%。
健康飲食需求驅動產業增長
《手冊》顯示,在全球范圍內,由于三文魚通常以冰鮮產品的形式銷售,受運輸時間和成本的限制,各主產區更傾向于開拓周邊市場。挪威產區主要供應歐洲和亞洲市場,憑借其靠近歐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海運條件,能快速將新鮮的三文魚送達歐洲各國,也可以通過長途冷鏈運輸,將優質三文魚推向亞洲市場;智利產區則主要供應美國、南美洲和亞洲市場,其位于南美洲西海岸,與美國和南美洲其他國家距離較近,運輸成本較低,在亞洲市場也憑借其獨特的風味和合理的價格,占據了一定份額;加拿大主要供應美國市場,美加之間緊密的貿易關系和較短的運輸距離,使得加拿大三文魚能輕松進入美國市場;英國產區則主要供應本國及法國市場,地緣優勢和相似的飲食文化,讓英國三文魚在這兩個市場頗受歡迎。
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時代潮流下,人們的飲食觀念發生了深刻變革,對食物的營養價值愈發關注。三文魚憑借其豐富的營養成分,成為健康飲食的熱門之選。隨著健康飲食理念的廣泛普及,消費者對高蛋白、低脂肪食品的偏好日益明顯,這無疑為三文魚市場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全球范圍內,三文魚的市場需求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尤其是在亞洲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顯著提高,使得人們對高品質食品的追求愈發強烈,三文魚作為一種兼具美味與營養的食材,受到了亞洲消費者的熱烈追捧。在中國,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費結構的升級,三文魚逐漸從高端餐飲的專屬食材,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成為家庭聚餐、朋友聚會中的常客。
《手冊》顯示,從銷售市場來看,美國、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中國、西班牙、巴西、澳大利亞和俄羅斯是全球前十大三文魚消費市場。目前,歐盟+英國、美國是國際上最大的大西洋鮭消費市場,而巴西、亞洲等新興市場則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以中國市場為例,2023年,中國是世界上大西洋三文魚消費增長最快的市場,共計消費10.8萬噸大西洋三文魚,同比增長3.26萬噸,增幅為43%,成為全球第八大市場。這背后,是中國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追求,人們越來越愿意為營養豐富的食材買單。
在人均消費量方面,全球前十大消費市場中,人均消費量在0.1-3.5公斤之間不等。其中,中國市場的人均消費量相對較低,而在挪威、瑞典、芬蘭等市場,人均消費量可達6-8公斤。《手冊》分析,中國市場在三文魚消費方面蘊藏著巨大的潛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對三文魚的消費需求還將持續增長。(記者 王佳儀)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