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內需成為支撐GDP增長的重要支柱。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5458億元,同比增長5.0%,比一季度加快0.4個百分點;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48654億元,同比增長2.8%。
“從‘三駕馬車’來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52%,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16.8%,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貢獻率31.2%。其中,二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52.3%,較一季度略有提升;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24.7%,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貢獻率23%。從數據可以看到,內需,尤其是消費是促進GDP增長的主動力。”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表示。
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陶川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當前消費還有后勁,但下半年面臨基數壓力。結構上看,依然是“以舊換新”政策的帶動作用凸顯,家電、汽車等“加力擴圍”品類零售漲幅較大;油價影響下,石油及制品類形成主要拖累。
消費向好
從數據來看,消費呈現向好趨勢。
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4.55萬億元,同比增長5%,同比增長在加快,其中二季度增長5.4%,比一季度加快0.8個百分點,逐季提升,這有力支撐了上半年GDP的增長。
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額217978億元,增長5.1%;餐飲收入27480億元,增長4.3%。基本生活類和部分升級類商品銷售增勢較好,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體育娛樂用品類、金銀珠寶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2.3%、22.2%、11.3%。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持續顯效,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通訊器材類、家具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30.7%、25.4%、24.1%、22.9%。全國網上零售額74295億元,同比增長8.5%。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61191億元,增長6.0%,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9%。
6月份單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8%,環比下降0.16%。上半年,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3%,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
遠東資信首席宏觀研究員張林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社零額數據本身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比如春節、五一以及618購物節等時間節點會帶來零售額增速的加快,而4月、7月等月份會出現消費淡季。并且近年來的確出現社零額增速波動幅度放大的情況,這或與以舊換新政策的操作節奏有關。
“居民采購金銀等避險投資品的需求節奏也存在一定的時段性,比如今年4、5月份的購買活動就相對活躍。整體上來看,上半年家電、通信器材、家具以及新能源汽車等納入以舊換新政策范圍內的消費品漲勢顯著。”張林表示。
在陶川看來,當前消費還有后勁,但下半年面臨基數壓力。隨著今年“618”提前開啟的影響消退,6月同比出現回落。結構上看,依然是“以舊換新”政策的帶動作用凸顯,家電、汽車等“加力擴圍”品類零售漲幅較大;油價影響下,石油及制品類形成主要拖累。
“往后看,隨著‘國補’剩余資金的有序下達,消費仍有一定后勁。但隨著下半年基數的抬高,部分月份的社零同比可能出現向下波動。”陶川表示。
投資仍有增長空間
從投資來看,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48654億元,同比增長2.8%;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6%。
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4.6%,制造業投資增長7.5%,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1.2%。
其中,民間投資同比下降0.6%;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其他民間投資增長5.1%。高技術產業中,信息服務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37.4%、26.3%、21.5%。
在張林看來,從投資端來看拉動經濟增長,重點應放在扭轉房地產投資下滑,制造業投資和基建投資的增長需要提高效率和效益,否則可能會進一步放大供需失衡的矛盾。
“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中房地產投資是主要拖累,同比收縮11.2%,帶來了居民部門資產負債表的收縮壓力。”張林對本報記者表示。
他提醒,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7.5%,廣義基建投資同比增長8.9%,都不算低。制造業投資和基建投資的擴張,分別會在短期和中長期形成產能的擴張,而產能的擴張可能會放大供需失衡的矛盾以及內卷式競爭的壓力。下半年拉動經濟增長可能更需要有效率、有效益的投資擴張,而不是簡單地擴大投資。
陶川也表示,今年“穩基建”的重要性依舊較高。通常領先于基建投資6-9個月的發改委審批固投項目金額,今年上半年處于歷史同期高位;同時瀝青開工率近期也處于上行通道中,表現明顯優于2024年同期。這些指標均能說明今年基建項目建設的意愿并不算弱,未來基建增速將維持在中性區間。
“現階段固定資產投資潛力仍然非常大,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投資增速放緩不意味著投資空間收縮,現階段高質量發展投資潛力非常大,比如新質生產力領域,還有城市更新改造、民生‘補短板’方面,都需要有效投資。所以,我們要更好地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優化投資布局,改善投資環境,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持續推動投資健康發展。”盛來運表示。(記者 張智)
轉自:華夏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