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吸引外商投資優勢仍然十分突出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3-24





      近年來,中國加強了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合規經營的監管。對外商投資企業濫用市場壟斷地位、偷稅漏稅、行賄等違法經營行為進行查處,一度引起少數境外投資者擔憂。但隨著對少數問題企業依法嚴肅查處與相關改革舉措的深入推進,我國整體投資環境持續改善,境外投資者信心總體穩定,外商投資金額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目前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之一。


      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美歐對華投資持續增長,跨國公司對華投資仍充滿信心。2016年,美國企業對華投資增長52.6%;歐盟28國對華投資同比增長41.3%;英、德與盧森堡對華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13.9%、80.9%和125%。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7900家,同比增長5%;新設立投資總額1億美元以上的大型外商投資企業超過840家,增資1億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資企業超過450家。


      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將中國作為首要投資目的地的受訪企業比例達到五年來最高,56%的企業將中國列為全球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2016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也顯示,有將近一半企業計劃擴大在華運營規模。


      加強對企業合法、合規經營的監管其實是一件完善市場環境的好事,有利于企業在法治環境下公平競爭健康發展。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外商投資發展趨勢


      1。中國招商引資金額變化


      關于中國外商投資數據,中國商務部和聯合國貿發組織在具體統計口徑和金額上有一定差異。從商務部的數據看,2009-2016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分別為900.3億美元、1057.4億美元、1160.1億美元、1117.2億美元、1175.9億美元、1195.6億美元、1262.7億美元、1260億美元。除2009年、2012年與2016年實際利用外資金額與上年相比有所減少外(2016年外商投資金額以人民幣計算增長了4.1%,但受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影響,以美元計算表現為下跌0.2%),其他5年外資利用額均有一定程度增長。2016年外資利用額比2009年增長了40%,年均復合增長率為5.8%。2017年以來,雖然1-2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下降2.3%,但2月外資利用金額卻同比增長9.2%,呈現出快速回升態勢。


      聯合國貿發組織統計外國直接投資(FDI)流入量,總體上看我國FDI流入量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在全球當年流入量中的占比則呈波動上升趨勢。2009年中國的FDI達到約950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占當年全球FDI流量1.1萬億美元的8.6%。2014年全球FDI規模下降至1.26萬億美元,為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而中國FDI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達到128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目的地,占全球FDI的10.2%。2016年全球FDI流入量為1.52萬億美元;中國FDI達1390億美元,占全球FDI的9.1%;雖然量繼續有所增長,但全球排名下滑至第三位,落后于美國的3850億美元與英國的1790億美元。


      2。中國外商投資企業發展趨勢


      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對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貢獻最為突出。從形式上看,外商投資企業包括合作經營、合資經營、外資企業和外商投資合伙企業四種不同類型,其中外資企業占將近80%。2009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3435家;2016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7900家,比2009年增加了19.1%,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9%。


      從各年度具體數據看,2009-2016年各年度新設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分別為23435家、27406家、27712家、24925家、22773家、23778家、26575家和27900家;從變化趨勢看,雖然總體上呈增長態勢,但其中2009年、2012年和2013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他5年則均有不同程度增長。2017年1-2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860家,同比增長13.7%;其中2月當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850家,同比增長33.3%,增速有明顯加快的趨勢。


      2016年,全國新設立投資總額1億美元以上的大型外商投資企業超過840家,增資1億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資企業超過450家。外商投資企業逐漸向新興產業、高科技行業及高端服務業聚集,雖然進出口總額同比下滑了8%,但盈利狀況有明顯好轉;全年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7351.9億元,同比增長12.1%。


      外商投資環境持續優化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為加快經濟復蘇進程,我國一直高度重視外資利用,持續采取有效舉措優化外商投資環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將大力優化外商投資環境作為年度重點工作之一。總體來看,近年來我國外商投資環境的優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加快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早在2014年,國務院就發布了《關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20號),但公平競爭環境建設任重道遠。2016年1月中旬,《人民日報》刊文指出,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必須加強法治保障、政策保障與文化保障,其中法制保障和政策保障尤為重要。只有通過法治,使市場行為在偏離競爭規則時會因損害資源配置效率和社會整體利益而付出代價,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才能真正形成。


      競爭政策是政府制定和實施的、決定市場競爭機制運作條件的一系列行動準則,制定和實施競爭政策,可以有效遏制限制競爭、扭曲市場的行為。《關于在市場體系建設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意見》(國發〔2016〕34號)的出臺,為政府行政行為劃定了18條紅線,提出了兩條兜底性條款: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不得制定減損市場主體合法權益或增加其義務的政策措施;不得違反《反壟斷法》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的政策措施。該文件是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一項重大制度性安排,對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016年7月1日起,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正式實施,市場準入、產業發展、招商引資、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經營行為規范、資質標準等涉及市場主體經濟活動的規章、規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均納入了審查范圍。


      二是打造開放型經濟體制。


      2016年以來,中央政府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進一步推進各領域擴大開放,大幅減少對外資準入的限制,加強對外商投資企業和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其一對2015年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進行了修訂,在2015年大幅度開放的基礎上,將93條限制性措施減少到62條,進一步放寬服務業、制造業、采礦業等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服務業重點放寬銀行類金融機構、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保險機構、保險中介機構的外資準入限制,放開會計審計、建筑設計、評級服務等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推進電信、互聯網、文化、教育、交通運輸等領域有序開放。制造業重點取消軌道交通設備制造、摩托車制造、燃料乙醇生產、油脂加工等領域外資準入限制。采礦業重點放寬油頁巖、油砂、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以及礦產資源領域外資準入限制。


      其二2017年1月中旬,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國發〔2017〕5號),內容涉及繼續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及相關政策法規,放寬外資準入政策等方面。


      其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優化外商投資環境五個方面的具體內容,進一步加快推動開放型經濟體制建設。包括:進一步放寬服務業、制造業、采礦業外資準入;支持外商投資企業在境內上市、發債和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在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采購、享受《中國制造2025》政策等方面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允許地方政府可在法定權限范圍內制定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高標準高水平建設11個自貿試驗區。


      中國在產業鏈方面優勢十分突出


      盡管與東南亞等地區相比,中國內地在勞動力成本方面已經不具優勢,但經過近40年的發展,已經打造了完備的產業鏈,可以為產業鏈中的任何企業提供完整的專業化協作生產與配套服務,從而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并確保產品品質。而且基于產業鏈的產業聚集,將有助于提升聚集區內企業的競爭力、影響力,也有利于企業開展品牌建設,打造知名品牌。這對進一步吸引外商來華進行制造業投資無疑具有突出的吸引力。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在很多產業發展中取得了突出成就,一批優秀的中國大企業茁壯成長,并在全球范圍內具有了強大競爭力,擁有領先的市場份額。在2016世界500強的53個行業大類中,30個大類里面有了中國大企業的身影。尤其是在工業領域,我國在40多個工業大類中,已經形成了相對優化的大企業領頭的產業組織結構,而且正在形成跨行業的產業鏈群與全球知名的產業聚集中心。如杭州的絲綢服裝、晉江的鞋子、廣東的家電、深圳和鄭州的手機、株洲的高鐵機車等。


      從國際地位看,盡管中國制造業并不如歐美國家強,但體量大的地位已經基本確立,至少是在規模上已經具備了無人可比的競爭優勢。在22個國際工業大類中,中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據美國經濟咨詢公司數據,2010年我國制造業產出占世界的比重為19.8%,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目前也是全球第一大制造業產品凈出口國。中國制造業的全球規模領先地位,顯然進一步凸顯了制造業聚集優勢,強化了中國制造業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


      中國通過長期發展所形成的這種產業鏈或產業鏈群的聚集,基于其獨特的競爭優勢,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產業鎖定效應。中國目前所發展的產業中,絕大多數領域的企業都難以將自身從緊密關聯的產業鏈環節中分割出來,向其他國家轉移。


      一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盡管發達國家的技術能力與商業環境可能相對更好,但其制造成本可能高于中國,而且幾十年來的產業外遷所帶來的制造業空心化,無法為多數傳統制造產業的發展提供完整的產業配套。發達國家產業回遷所面臨的問題,除了勞動力成本上升之外,還需解決零部件的外包中國產業鏈環節加工和成品返銷中國市場的問題。


      另一方面,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其單一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也不足以大規模吸引中國制造業外遷。當今市場環境下,企業已經難以像二三十年前那樣通過單打獨斗實現自我成長,20世紀中后期中國單純憑借低成本優勢吸引發達國家與地區制造業大規模向境內遷移的成功模式可能已經難以復制。當今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產業生態圈的支持;必須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才足以支撐良好產業生態圈的構建與完善。


      產業鏈的建立與完善,非短期內所能完成。無論是發達國家欲重建那些已經外遷的產業鏈,還是發展中國家想打造自己的產業鏈,都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將繼續作為全球制造中心而存在。在制造業招商引資方面,中國將繼續呈現出無可比擬的全球化競爭優勢。


      正如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布朗夏爾所指出的一樣,現在全球供應鏈主要集中在中國,如果一家美國工廠從中國撤出,就有可能導致整條供應鏈崩潰,其最終所導致的結果將是災難性的。


      中國具有充沛的熟練產業工人


      盡管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在最近取得了顯著進展,全球不少企業都在推進機器換人計劃,以盡可能減少對勞動力的使用。但無論是從當前技術成熟度看,還是從生產流程看,機器人在短期內難以大規模取代產業工人,尤其是那些需要技術與經驗積累的崗位,難以使用機器人進行替代。大量熟練產業工人的存在,依然是決定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制造業的突飛猛進,中國已經培養了一支數量充沛的、熟練的產業工人隊伍。據人社部統計,2016年全國城鎮就業人員為41428萬人,其中第二產業占比為30%左右,也就是說,中國約有1.2億產業工人,其中制造業產業工人數量在7000萬左右。


      雖然目前高級技工只占5%左右,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但總數將近600萬,而且每年還在持續增長之中。伴隨中國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預計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產業工人數量將達到1億人左右。而且中國產業工人的增長有可靠的來源,中國目前還有2.8億具有一定技能并且有可能向城市轉移的農民工。


      打造工業強國,需要以技術精湛、道德良好的技術工人隊伍為支撐。只有熟練的產業工人,才能保障產品品質,從而帶來高額品牌附加值。國家一直都高度重視熟練產業工人隊伍建設。2017年2月7日,中央深改組第32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明確提出要針對影響產業工人隊伍發展的突出問題,創新體制機制,提高產業工人素質,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龐大的產業工人隊伍。李克強總理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了打造一支強大的產業工人隊伍的重要意義。


      在熟練產業工人培養方面,全國每年都有1000多萬人報名參加各種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截至2015年底,全國累計共有1797萬人取得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證書。全國每年可以舉辦數百期高級研修班,培訓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數萬人次,開展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和崗位培訓100多萬人次。截至2015年,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總數已達100家。全國共有技工院校2545所,在校學生300多萬人;全年技工院校面向社會開展培訓近500萬人次。2015年共組織各類職業培訓近2000萬人次,其中:就業技能培訓1023萬人次,崗位技能提升培訓620萬人次。這些都將有力推動我國產業工人技能提升,進而提高我國全員勞動生產率。2016年,我國全員勞動生產率為94825元/人,比2012年提升了30.2%,得到了顯著改善。


      無論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產業工人都具有其相對優勢,足以對外商投資形成強大引力。與工資水平很低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產業工人雖然在單位時間人力成本上不占優勢,但其在操作熟練程度、個人技能與組織紀律性上具有顯著優勢,可以為企業生產過程與產品品質的穩定提供可靠保障。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工人勞動產出效率雖然相對偏低,但其工資成本上具有相對優勢,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在數量上確保充沛供應,不會由于用工短缺對企業發展構成掣肘。我們非常歡迎外商,將那些在本國遭遇用工與市場瓶頸,但具有相對技術優勢的產業,積極向中國轉移,主動與中國的產業鏈完備優勢、產業工人充沛優勢進行結合。


      特朗普執政以來,美國一直都試圖吸引更多境外美資制造企業回流美國本土,可能會有一部分美國投資者迫于某些壓力將投資撤回美國,但我們不必過度擔憂美資企業的大量撤出。制造業想要回流美國,需要大量的生產制造產業工人和制造技術。熟練產業工人難以在短時間內大量培養,生產制造技術也需要時間來積累。


      缺乏熟練技工與產業工人是蘋果公司工廠無法遷回美國本土的重要原因,其iPhone手機的原材料及零件來自31個國家,其中中國供應商有349家,中國供應商幾乎主導了蘋果絕大多數元器件的生產。據有關機構測算,在美國找到并雇用監督iPhone生產的8700名合格的工業技師需要9個月,但在中國只需15天。


      中國市場由于熟練產業工人數量充沛所帶來的時間優勢,對外商投資來說,顯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誰能搶先將符合消費需求的優質產品投入市場,就意味著在競爭中能夠占據有利地位,從而獲得更好盈利保障。


      中國近14億消費者讓其他市場望塵莫及


      市場是決定投資的終極變量,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會有投資。一個區域的市場容量越大,對投資的吸引力也就越大,投資容納能力也就越強;相應的,未來市場增長空間越大,投資者進入的意愿也就越強。投資必然最終通過企業運營形成產品或服務,而這些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實現,則必須通過市場來完成。即使有再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如果不能為最終的價值實現找到合適的市場出路,對理性投資者來說,也毫無吸引力可言。


      也正是因為如此,盡管東南亞、非洲與拉美一些小國為外商投資提供了非常優惠的招商引資條件,但最終并沒有引來多少外資。除了基礎設施等投資環境因素不佳外,市場空間的絕對有限,也是阻礙外商投資進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國目前有將近14億人口,人口總量高居全球第一,而且還在繼續增長之中。這意味著巨大的市場需求,以及誘人的增長潛力。盡管近年來我國消費增速有所放緩,但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仍同比名義增長10.4%,達到332316.3億元。如此巨大且持續快速增長的一塊大蛋糕,對外商投資而言無疑具有十分強勁的吸引力,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相對乏力的情況下,中國市場的穩定增長顯得更加誘人,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顯然非其他市場所能比。


      20世紀90年代德國、日本等汽車企業之所以決定來華投資合作建廠,其看中的就是中國潛在的汽車消費市場。20多年后的今天,雖然中國汽車產業已經獲得了較大發展,汽車產業整體水平明顯提高,自主品牌也日漸成長為產業重要力量之一,但與歐美國家汽車保有量相比,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空間還非常大,競爭既不充分,也不激烈,對歐美日汽車合資企業繼續加大在華投資仍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尤其是在后汽車市場,我國的發展還相對滯后,境外投資者在我國后汽車市場的諸多領域大有可為。


      此外,隨著中國消費者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購買能力增強的同時,對產品品質方面的要求也日漸提高,消費升級的需求日益迫切。據商務部統計,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增速加快,2017年1-2月,限額以上單位體育娛樂用品、文化辦公用品、金銀珠寶銷售額分別增長19.5%、13.4%和8.2%,較上年同期分別加快3.5、3.9和9.7個百分點;商務部監測的重點零售企業4G手機、變頻空調等智能節能產品銷售額增速分別為9.4%和19%。


      而由于國內生產廠商理念未能及時跟上消費需求升級的變化,以及受進口高端產品價格虛高的限制,不少中國消費者開始轉向境外購買。據估計,中國游客目前境外消費金額超過2000億美元。2016年,中國消費者購買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奢侈品,其中境外奢侈品消費達到了928億美元。中國消費者的這些積極變化,顯然給境外投資者釋放了明顯信號,為外商在中國境內從事消費升級投資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與獲利機會。


      轉自:上海證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

      商務部發布的2017年第4號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自7月28日起實施。指導目錄指出,鼓勵外商投資的產業包括農林牧漁,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
      2017-06-29
    • 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確定推動外商投資

        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推動外商投資重大項目落地、降低部分商品進口關稅和加快推進通關便利化的措施,促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聽取關于部分地方非洲豬瘟疫情和防控...
      2018-09-27
    • 通過外商投資法,中國告訴世界這三件事

      通過外商投資法,中國告訴世界這三件事

      3月1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草案)》,這被認為是今年兩會的一大亮點。這部新法律重點確立了外商投資的基本制度框架和規則,建立起新時代中國外商投資法律制度的“四梁八柱”。
      2019-03-18
    • 發改委、商務部:7大領域進一步放寬外商投資準入

      發改委、商務部:7大領域進一步放寬外商投資準入

      7月30日起,外資進入船舶代理、城市燃氣、電影院、演出經紀機構、增值電信、油氣勘探開發等的限制將進一步放寬或取消。
      2019-07-01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