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創新正成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引擎。記者獲悉,以碳賬戶為載體,個人和企業的減排行為正逐步轉化為可量化、可交易的資產,為“雙碳”目標實現提供市場化動力。上海、武漢、合肥等城市近期通過碳普惠與金融工具的創新融合,構建了多層次、可持續的激勵機制,為全國碳金融體系建設提供了有益經驗。
有業內人士表示,構建“人人參與-企業獲益-社會共享”的綠色生態體系,應成為碳金融創新的根本邏輯。
各地探索多層次碳金融創新路徑
截至目前,我國多地探索出了碳金融創新的不同路徑,通過碳普惠與金融工具的創新融合,構建了多層次、可持續的激勵機制。
個人碳金融層面,以上海為例,通過建立“計量-兌換-交易”的閉環體系,上海實現了從行為激勵到價值實現的轉化。市民通過綠色出行積累碳積分,金融機構將積分價值放大,支持兌換數字人民幣或參與碳市場交易。
武漢首創“碳抵貸”,個人減排量可直接抵扣貸款利息,有效提升公眾參與度。通過“武碳江湖”平臺,居民低碳行為產生的碳減排量可按1千克等于2元標準抵扣房貸、消費貸利息。例如某位市民每月通勤減排26千克,疊加省電、回收行為,單月即可抵扣90元利息。該機制上線后用戶激增10萬,總量超160萬,累計碳減排總量超過5萬噸。
合肥通過上線“碳惠廬州”小程序暨個人碳本,已覆蓋922萬市民,累計減排約5.77萬噸,聚焦衣、食、住、行等生活場景,將外賣無餐具、新能源車駕駛等行為納入積分體系,形成“低碳生活-積分累積-文化產品兌換”的地方特色鏈路。
企業層面的碳金融探索也在地方展開,以破解轉型融資的瓶頸。
滁州氣候投融資平臺針對企業碳排放數據分散難題,制定長三角首批碳核算地方標準(覆蓋光伏、鋰電池等產業),形成碳賬戶匹配差異化金融政策。例如浦發銀行發放1.09億元“碳中和掛鉤貸款”,利率與屋頂光伏項目碳減排績效浮動掛鉤,促成減排與經濟效益雙贏。
央行碳減排支持工具則通過提供低成本資金引導,向清潔能源、碳捕集等領域發放貸款,由央行按本金的60%提供1.75%利率資金,顯著降低綠色項目融資成本。江蘇進一步推出“綠金30條”,建立綠色融資主體數據庫,財政近三年投入1.45億元獎補資金撬動綠色信貸。
技術與市場協同賦能碳金融生態
碳金融生態的建立,需要技術與市場協同賦能。
據業內人士介紹,區塊鏈技術確保減排數據可追溯、防篡改,國際認證機制推動碳資產跨境交易。多層次消納機制增強可持續性,包括個人端的數字人民幣激勵、市場端的碳市場履約應用,以及區域協同的碳賬戶互認標準。
該人士稱,區塊鏈與數字認證成為底層支撐。比如,上海運用隱私計算技術確保減排數據可追溯防篡改。
另據報道,2025年4月22日,中國地區的首個生物炭碳信用項目通過國際認證實現跨境交易,在Puro成功掛網并獲簽碳信用,標志著我國步入國際高質量碳信用市場的新階段。Puro.earth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碳信用額交易平臺,該平臺采用區塊鏈和人工智能技術,旨在提高碳市場的透明度、追溯性和效率。據悉,該項目將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預計將帶動百億級投資。
上述人士還認為,應從多層次消納機制著手,提升碳金融生態的可持續性。在個人層面,通過數字人民幣、消費券等權益激發群眾持續參與;在市場層面,金融機構將聚合的減排量用于碳市場履約;政策層面則要推動長三角建立區域協同標準,推動企業碳賬戶互認。
構建“三位一體”碳金融生態
如何構建碳金融創新發展的可持續路徑?據了解,當務之急是構建“三位一體”碳金融生態,即場景拓展、科技賦能與市場聯通擴展場景覆蓋,打造“人人參與-企業獲益-社會共享”的綠色生態體系。
在提升個人碳賬戶公眾參與度的同時,推廣企業碳賬戶,制定統一核算標準,開發“碳績效掛鉤”金融產品。與此同時,強化科技賦能,利用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優化減排量核證。推動區域市場聯通,探索個人碳資產跨區域流轉,構建更高效的碳金融生態。
未來,碳金融創新應進一步推動標準統一、市場聯通和產品創新,形成可持續的綠色金融體系,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上述人士認為,碳金融的核心邏輯是“人人可參與、企業得效益、社會獲生態”。全國層面碳金融領域的改革創新,理應借鑒各地在“方法學標準化-賬戶聯通化-消納多元化”方面的經驗,通過頂層設計,將微觀行為與宏觀政策通過金融工具鏈接,最終形成市場驅動、可持續的減碳長效機制,為將來進一步探索個人碳資產證券化、跨境碳信用流轉等深層次改革提供更高層次的實踐解決方案。(記者 曾德金)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