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培育硬科技企業的重要平臺,截至7月22日,科創板累計支持589家公司上市,IPO募集資金9257億元,初步形成了“技術—資本—產業”的良性生態。
近日,來自產業界、學術界和機構的各方代表,圍繞如何進一步構建和完善這一良性生態展開熱議,為激活中國科技創新動能出謀劃策。
助力多領域筑牢“硬科技”根基
在科創板的助力下,一批硬科技企業在關鍵領域實現突破,用技術創新改寫行業格局。
在生物醫藥領域,迪哲醫藥創始人、董事長張小林深刻體會到資本市場的力量:“創新藥研發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科創板的支持讓我們得以專注源頭創新。”在科創板賦能下,企業兩款自主研發的創新藥在中國獲批上市并納入醫保,其中一款更獲美國批準,研究成果連年獲國際學術界認可。澤璟制藥作為科創板首家以第五套標準上市的企業,董事長盛澤林表示:“得益于科創板創新政策的持續支持,上市后我們完善治理、引進人才,3款新藥獲批上市,營收逐年增長。”
半導體產業中,安集科技董事長王淑敏堅守“研發創新驅動發展”理念,公司每年研發費用占比近20%,研發人員占比超50%,全球擁有670多項發明專利。“科創板在資金支持和人才吸引上給予關鍵助力,讓我們能在半導體材料領域精耕不輟。”她強調,企業自主研發的產品已應用于全球一流生產線。拓荊科技董事長呂光泉則將科創板視為企業發展的“加速器”:“上市前面臨研發投入壓力,上市后募資精準投向研發,PECVD等核心產品實現技術躍升,助力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發展。”
信創與新材料領域同樣成果豐碩。達夢數據創始人馮裕才歷經十年“三無”(無人、無設備、無資金)困境研發出國產數據庫,科創板上市后業績穩步提升,入圍“2024最具價值科創板上市公司”榜單。“我們將加快關鍵領域國產化替代,讓自主產品從‘可用’到‘好用’。”他說。中復神鷹總經理陳秋飛帶領企業建成全球單體最大高性能碳纖維基地,實現百噸級T1100級超高強度碳纖維量產。他說:“科創板賦予的不僅是資金,更是將技術理想轉化為產業實力的戰略通道。”
專業服務架起資本與科技的橋梁
券商作為資本市場樞紐,通過專業服務推動科創企業與資本高效對接,成為科創板改革的重要實踐者。
中金公司董事長陳亮認為:“科創板以‘硬科技’為錨點,引領資本市場改革向深向實。”華泰聯合證券董事長江禹則強調制度設計的精準性:“科創板通過串聯產業鏈創新要素,加速技術、資本、人才流動,讓資本活水精準滴灌科技攻堅領域。”
招商證券董事長霍達見證了科創板的成長:“從首批25家到如今580余家企業,科創板通過交易、退市、再融資等制度創新,成為硬科技企業綻放光芒的舞臺。”申萬宏源董事長劉健則以“蘇州現象”為例,指出蘇州借助科創板推動大批“小而美”企業上市,成為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第三城,A股上市公司數量第五城,這體現了科創板對區域科創產業的催化作用。
國聯民生董事長葛小波關注長期資本培育,“科創板通過支持股債融資、吸引社保和保險資金,讓更多‘耐心資本’進入硬科技領域。”國泰海通董事長朱健認為,科創板作為注冊制改革的“試驗田”,極大推動了資本市場的系統性制度改革,“科創板在設立之初便引入戰略投資者跟投制度,近期又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有利于發揮專業投資機構在提升我國資本市場價值發現能力方面的作用。”
全鏈條制度創新塑造良性循環
學界專家從制度經濟學與產業發展視角,深入剖析科創板對科技創新的支撐機制。
復旦大學教授錢軍認為,科創板構建了完整生態,從發行上市到股權激勵,全鏈條制度創新塑造了“科技—產業—資本”良性循環。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領域形成的集聚效應,推動創新從“單點突破”到“集群崛起”。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蘆哲指出科創板“1+6”新政的關鍵價值:“本次科創板改革是資本市場服務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突破,通過分層管理、專業機構參與和領域拓展,既能化解未盈利企業的融資困境,又能引導資金精準投向硬科技。”
天風證券策略首席吳開達解析科創成長層意義:“對標納斯達克資本市場,成長層精準覆蓋早期科創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完善服務鏈條,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支撐。”上海師范大學副教授姚亞偉表示,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能夠借助頂級風投、產業基金等專業機構的眼光,為審核注入“市場智慧”。
廣發證券分析師劉晨明指出,科創板運行成果是“發行、投資、資產”三端結構優化,凸顯創新驅動特征。復旦大學教授張宗新表示,科創成長層的設立,體現了資本市場對未盈利科技企業的包容,將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加入,拓寬科技創新覆蓋范圍。
專家普遍認為,從企業的技術突圍到資本的精準賦能,再到制度的持續進化,科創板六年來構建起支撐硬科技發展的生態體系。隨著“1+6”改革措施深化,這片創新沃土將繼續孕育更多引領未來的科技力量,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能。(記者 張紋)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