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扮靚大地,大美中國日新月異。
8月15日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當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年重要成果發布會在北京舉辦。
會上,一組數據引人關注:我國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以上,貢獻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四分之一。
綿延的綠意,鋪展出更美的祖國大地。得益于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綠色發展底色鮮明。
生活更美!天藍、地綠、水清的城鄉人居環境造福百姓——
北京通州,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水清岸美,成為市民理想游憩空間。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態文明建設“金名片”,公園在森林碳匯方面發揮獨特作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現了可再生能源利用全覆蓋。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讓藍天成為常態,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和整治提升,實施無廢城市、低碳城市創新試點……我國多措并舉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讓百姓生活更舒心。
美麗生活需要攜手創造。從自覺“光盤行動”到全民義務植樹,從主動垃圾分類到拒絕“白色污染”,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新風尚,全社會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濃厚氛圍正逐步形成。
發展更美!綠色低碳轉型助力發展更加環保、高效——
在“三北”工程攻堅戰中,“光伏+治沙”模式在多地推廣。該模式以“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形式,實現新能源開發、生態修復與沙產業發展“一舉多得”,帶動農牧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扎實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發布會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煤炭消費比重由2020年的56.8%下降到2024年的53.2%。兩相對比,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當前,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綠色低碳轉型中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將帶來巨大的發展新機遇、新空間。
美美與共!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為全球提供借鑒——
節水梯田模式在埃及運用、茶園綠色防控技術在斯里蘭卡落地、中國承建的光伏電站讓阿布扎比沙漠腹地化身“能源綠洲”……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為世界諸多國家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示范和借鑒。
發布會上,一組數據更能直觀反映成果:作為全球最大清潔能源出口國和投資國,中國為世界提供80%以上的光伏組件和70%的風電裝備,推動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成本在過去10年間分別下降超過60%和80%。
放眼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挑戰依然嚴峻。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國際合作,深化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先進綠色低碳技術、產品、標準、業態模式走出去和引進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有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多方發力、形成合力,才能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記者魏弘毅、魏玉坤)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