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東金橋的盒馬鮮生店內,周末人頭攢動,這個集超市、餐飲店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新零售方式,受到此間中外消費者歡迎。
店內擺放著來自各國的商品,既有來自美國的車厘子,也有上海本地直接供應的小青菜。而消費者除了現場采購、品嘗美食,如果住得夠近(3公里內),還可以通過網上APP購物,30分鐘送達。
一家新西蘭乳制品品牌在店內開展免費品嘗活動,其工作人員告知,這里人氣很旺,8個小時內便有4000個試吃者。
在一家美國企業擔任亞太區零售高管的Patrick Viney在受訪時指出,四五年前,他來中國時,業界還在爭論線上、線下零售哪個能贏,而今已無所謂線上線下,只關乎零售。
他指出,作為消費者,不會去想到底是線上還是線下買的,更多關心“我要買什么,怎么買方便”,而盒馬做的正是將線上、線下打通,把“買”這件事變得簡單。
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鮮生僅僅是中國市場在零售“試驗田”的新嘗試之一。
根據中國商務部今年7月初發布的《中國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16/2017年)》,2017年,中國零售企業線上線下全方位深入融合、社交化場景化多元消費場景、多業態協同提供一站式聚合服務、供應鏈體系智能高效等特征將日益明顯。
根據該報告,截至2016年底,中國零售業經營單位共有1811.91萬個,全年商品零售額近29.7萬億元人民幣。2017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出現明顯好轉,政策日益完善,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應用更加普遍,居民消費需求深刻變化,催生零售行業新供給新模式。
以上海為例,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員、產業經濟項目首席專家李萌指出,文商旅融合成為上海眾多購物中心新一輪轉型的路徑選擇,不管是中央商場變身“商旅文秀場”,還是上海第一百貨要改造成為“文化休閑新地標”,還有部分商場推出的主題展覽、游樂項目、創意集市等,都是這一思路的體現。
他指出,城市主流人群的新消費需求呼喚更多新型購物空間和零售新業態,包括原來購物中心、購物街區的轉型改造升級,以及無人商業門店的出現,都是一種積極探索。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上海市市場學會會長陳信康則認為,新的零售業態,不管什么樣的技術條件,最終考慮的是能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時能充分滿足消費者需求。
盡管近年電商走俏,實體店鋪備受沖擊,陳信康認為,人有高級需求,不單純是對產品的滿足,還有情感溝通的需要,興起的“體驗經濟”有望給實體零售帶來新生機。
放眼海外,在“零售硬幣”的這一面,這兩年,從美國的鄉村購物中心到曼哈頓大道,傳統零售業遭遇大沖擊;但硬幣的另一面是,1852年誕生的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玻瑪榭依然矗立在巴黎街頭。
陳信康指出,從最早的百貨商店,到而今各種新生業態,其誕生都有需求變化的驅動,“業態發展到今天,被淘汰的業態幾乎沒有;無非是隨著環境改變、需求變化,大家互相適應的問題,百貨商店在轉型,超市、大賣場也在‘改變自己’,便利店也在變化……這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記者 鄭瑩瑩)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