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國內首個消化系統專病AI醫生標準——《炎癥性腸病(IBD)AI醫生》標準啟動研討會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信通院、全寧健康、安吉邁醫療科技共同主辦,深圳前海泰康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等醫療機構專家,多家醫學教育科研龍頭企業及醫學專業媒體等單位共同參與。
與會專家深入討論了《醫療健康行業智能體》標準體系下,首個消化系統專病行業標準——炎癥性腸病(IBD)。結合IBD的疾病特性和醫患剛需,聚焦“AI數智醫生”的落地應用,為醫患連接賦能、促進科研與數據積累、打通院內外場景和數據、全病程低成本高質量服務IBD患者,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目標作出貢獻。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IBD學組組長、深圳前海泰康醫院院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旻湖教授指出,IBD作為跟城市化、食品工業化程度高度關聯的疾病,是當前消化科臨床工作中,治療情況最復雜、患者痛苦程度極高、病程最長的疾病。鑒于患者平均發病年齡低(15—35歲)、需要終身治療,且高水平醫生供給不足的情況,急需利用先進的AI技術提升患者教育及診后管理水平,以期更好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進一步創造人工智能輔助IBD治療的中國模式。
全寧健康董事長韓圣日指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本身的不斷加速,越來越多參差不齊的醫療健康AI項目快速啟動。一個合格的"醫療+AI"應用,至少應該同時滿足:專家共識、患者體驗、社會效益三大基本價值。在這個重要的時間點上,本次炎癥性腸病作為首個消化系統疾病的標準制定,不僅將造福超過150萬IBD患者及家庭,更對未來的醫療AI應用開發極具示范意義和參考價值。
中國信通院云大所數字健康部主任馮天宜向參會專家介紹了《醫療健康行業大模型標準工作進展》。醫療健康大模型標準體系將圍繞工具和平臺、運營和管理、典型產品和服務、安全治理等維度展開,通過《醫療大模型技術要求》《醫療健康大模型成熟度評估模型》及《醫療健康行業智能體》等三大系列,旨在為醫療類AI應用提供統一、規范、遞進的標準細則,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在專家分享環節,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前任主委陳旻湖教授、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專家楊紅教授,分別就炎癥性腸病的臨床研究、醫生與患者的溝通管理需求進行了詳細闡述,進一步強調了智能化醫療工具,尤其是醫生數智分身在患教、科研和患者生活管理中的應用潛力。
安吉邁醫療科技首席運營官錢序圍繞《炎癥性腸病—醫患連接智能化交互模式》進行主題分享,結合安吉邁兩年來在多發性骨髓瘤等專病的研發運營經驗和數據,介紹了如何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為炎癥性腸病患者及專家提供智能化、個性化的醫患連接服務。錢序指出,AI數智醫生的意義是賦能而不是替代,AI數智醫生為患者提供全病程診后管理服務的同時,也為專家的診療研究提供動態、個性化、高質量、多模態的數據管理和洞察支持。
在討論交流階段,參會專家、嘉賓、媒體代表等就醫療人工智能應用潛力、應用邊界、醫療教育體系創新及《醫療健康行業智能體》標準框架展開了交流討論。
隨著技術不斷應用,標準體系逐漸完善,醫療人工智能必將極大解放醫學專家的先進生產力,為廣大患者帶來更多優質醫療資源,為醫患雙方提供新型連接模式,重塑并強化醫患信任關系,快速提升患者配合度和患者滿意度。此次研討會以炎癥性腸病為出發點,圍繞醫患雙方需求,探索專病智能體標準研制,各方將共同推動更多專病智能體的規范化開發和應用。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