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醫藥寶庫中的眾多珍貴草藥資源在現代科學加持下,持續為人類健康事業保駕護航。以獨特地域草藥為核心原料的中成藥古藺肝蘇顆粒,以其卓越的醫用價值服務肝臟疾病輔助治療與肝臟健康維護,為現代科技研發注入了傳統醫藥智慧。
古藺肝蘇顆粒的核心原料趕黃草是生長在天府之國四川盆地南緣赤水河谷的一種神奇草藥,藥用歷史傳承千年。古藺縣志中有明確記載,早在明清時期,當地的苗醫便將趕黃草煎水以治療肝硬化腹水。在當地流傳一句言語是“肝病不上二郎鎮”,這也正說明了當地的趕黃草為肝病救治提供了巨大幫助。
古藺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為趕黃草供應了充足的營養。當地年均溫氣溫17.8℃,年降水達到1200mm,晝夜溫差有足足10℃以上,得天獨厚的微氣候優勢有利于黃酮類物質的充足積累。再加上當地的土壤是長年累月在紫色砂頁巖的風化下形成,呈弱酸性,富含硒、鋅等微量元素,強化了趕黃草的藥效。古藺當地為了保證趕黃草的道地品質,科學采用了仿野生栽培,模擬赤水河岸“干濕交替”的自然環境,并采用與油樟混種的模式,減少農藥使用,從源頭把控原料質量。
四川中醫藥科學院還建立了 “槲皮素 - 山奈酚 - 沒食子酸” 三指標檢測體系,借助指紋圖譜質控技術,嚴格把控趕黃草的品質,并且依托現代技術,推動趕黃草走上了先進的制藥生產線。
上世紀九十年代到現代,古藺肝蘇顆粒將傳統醫藥與現代科研緊密相融。1965年6月26日,在上級指示下,古藺縣政府成立“古藺縣六、二六醫療隊”,廣泛挖掘整理民間偏方驗方,深度普查古藺縣中草藥,最終篩選出優質趕黃草進行熬湯制劑,發現其退黃降酶的顯著成效。隨后,科研人員持續加大研究力度。1984年,四川省中藥研究所證實了趕黃草提取物可顯著降低血清轉氨酶,達到保肝效果,為古藺肝蘇顆粒的研發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2005 年,以趕黃草為君藥的“肝蘇顆粒”獲批國藥準字,成為全國首個以趕黃草為主要原料的現代中成藥,標志著傳統草藥與現代制藥技術的成功融合,也打通了古藺肝蘇顆粒的市場化道路,服務廣大肝臟疾病患者。2021年,趕黃草中槲皮素苷抗肝纖維化機制發表于國際權威肝病學雜志《Hepatology》,引發歐美肝病學界關注,進一步提升了古藺肝蘇顆粒在國際上的知名度。2023 年,肝蘇顆粒成功通過東盟傳統藥物注冊,首批10萬盒出口馬來西亞,開啟了其國際化征程,東方傳統中醫智慧在“一帶一路”的加持下延伸到沿線國家。
中醫認為,肝主代謝,若代謝功能出現問題,容易導致濕熱堆積,進而引發一系列不適癥狀,比如早上起來口干口苦、口臭等,長期發展可能會引起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等肝臟疾病。古藺肝蘇顆粒的核心功效在于清利濕熱,針對肝主代謝的功能特點,能有效調節身體代謝,改善濕熱引發的各類問題。它適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乙型肝炎,還對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等病癥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四川古藺肝蘇藥業多年來深耕于古藺肝蘇顆粒的研發和加工,不僅努力挖掘傳統醫藥寶庫,還致力于將傳統中藥產業升級為現代中藥產業。當前,該公司已經成功挖掘研發28個中成藥品種、33個規格,有包括肝蘇顆粒之內的肝蘇片、肝蘇膠囊等數十種以趕黃草為主要原料的單方中藥制劑。并且,該企業仍然持續探索產品功能,積極研究關于脂肪肝、酒精肝的療效研究。
古藺肝蘇顆粒作為古藺當地的傳統中成藥,將當地傳統珍貴趕黃草和現代化醫療技術相融合,創新傳統醫療事業發展,賦能地方中藥材事業創新升級,切實為肝臟健康領域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
轉自:大眾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