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個中國醫師節,節日主題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值此醫師節即將到來之際,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德州醫院推出“醫師節·德醫醫者風采特輯”名醫專家宣傳專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德州醫院的發展與榮光,離不開一代代醫者的薪火相傳和卓越追求。本次專欄聚焦十位優秀醫師,他們中,有勇攀醫學高峰、引領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也有在疑難重癥救治中迎難而上、深受患者信賴的業務骨干。在這個屬于全體衛生健康工作者的光榮節日里,我們謹以此專欄,向奮戰在臨床一線、護佑生命、無私奉獻的全體醫師同仁,致以最誠摯的節日問候和最崇高的敬意!
張睿,主任醫師,齊魯醫院德州醫院血液科常務副主任,解放軍醫學院(301醫院)醫學博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訪問學者,學習造血干細胞移植。中國教育協會造血干細胞移植專委會常務委員;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主持及參與省市級課題5項,發表SCI論文、核心期刊等學術論文10余篇。
師從全國頂級血液疾病專家劉代紅教授,深耕臨床19年,應用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治療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80余例……翻開齊魯醫院德州醫院血液科常務副主任張睿的履歷,能清晰地看到一位血液疾病診療領域醫者的成長軌跡與專業沉淀。作為高層次人才,被引入齊魯醫院德州醫院后,他帶領血液團隊著力開展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在齊魯醫院血液疾病專家劉傳方教授的指導下,從無到有搭建起涵蓋標準化移植病房、專業醫護團隊在內的造血干細胞移植診療體系,讓魯西北、冀東南血液病患者實現了“家門口看好病”的期盼。
技術攻堅:從“跟跑”到“領跑”,讓移植技術扎根德州醫院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應成為科室醫師的必備技能。”這是張睿常掛在嘴邊的話。但他也十分清楚,技術推廣不能一蹴而就,需遵循“階梯式發展”邏輯,即先讓主治以上醫師全員掌握自體移植技術,確保操作規范與安全性,再選拔有興趣、有能力的醫師組建專項小組,攻堅異基因移植等更高難度技術。
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病情復雜、治療難度大,需要綜合考量患者的身體狀況、疾病分型、病程進展等多方面因素。從化療方案的調整到移植前后的護理指導,從應對治療過程中的并發癥到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張睿團隊對每一項細節的把控近乎嚴苛。每一例移植患者的篩選都嚴格遵循國際指南,從病種適應癥到患者身體耐受性(如大劑量化療承受能力評分),均通過“科室討論+齊魯醫院專家復核”雙重把關。目前,科室已成功開展多例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涵蓋多發性骨髓瘤、漿細胞白血病等病種,成功率達90%以上,療效比肩國內先進水平。
他常說:“移植不是‘賭博’,而是基于規范的科學決策。”曾有一位合并重度腎功能衰竭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每周需3次透析,移植難度極大。他聯合腎內科團隊,將血濾機推進移植艙內,在艙內完成透析與移植同步治療,最終患者腎功能顯著改善,透析頻率從每周3次降至每月3次。這一案例成為多學科協作開展血液疾病攻關的典型示范。
科研創新:以臨床需求為導向,搭建從“臨床”到“科研”的橋梁
“科研不是空中樓閣,必須扎根臨床,解決患者真問題。”作為科室科研的領航者,張睿深知目前科室科研存在的短板,卻從未放棄突破。
在科研創新方面,他制定了清晰且務實的路徑:一方面,推動科室承接藥物臨床試驗(GCP)研究項目,既為患者提供更多治療機會,又積累寶貴的臨床數據;另一方面,瞄準CAR-T細胞免疫治療等前沿技術,讓復發難治性血液腫瘤患者“用得起”尖端療法。
張睿鼓勵團隊以亞專科為方向深耕科研,高年資醫師確定白血病、淋巴瘤等研究方向,從臨床病例中提煉課題,深化研究,實現成果轉化。目前,科室已有多篇相關論文在籌備中,而他本人曾因CAR-T治療研究發表5分以上SCI論文,為團隊樹立了標桿。
服務患者:用同理心架起信任橋梁,做血液病患者的“暖心人”
血液疾病患者往往面臨“三重壓力”:病情重、費用高、心理脆弱。對此,張睿有著深刻的理解:“治療不僅是用藥,更是‘治心’。”
他堅持“平視溝通”原則,以患者需求為基準,優先選擇性價比高的治療方案。曾有一位計劃在北京做移植的患者,因心理波動折返,他先后6次與其溝通,詳解治療方案與風險,最終患者選擇在本地完成移植,術后狀態遠超預期。“張主任的耐心,比藥物更讓我安心。”患者的這句話,是對他服務最好的認可。
此外,他還建立了近300人的患者隨訪群,備注每位患者的病情細節,24小時回應疑問,定期推送康復知識,逢年過節的一句問候,讓患者時刻感受到“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團隊建設:以“成長共同體”理念,打造有戰斗力的診療團隊
“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團隊的力量無窮。”作為科室負責人,他從不把自己當作“權威”,而是團隊的“鋪路石”。
在他的管理下,科室打破“固定小組”模式,推行“誰主管移植患者,誰主導治療”的靈活機制,配合績效傾斜與評優激勵,讓每位醫師都有機會參與核心技術。護理團隊則由赴齊魯醫院進修的骨干組成,候任護士長專項負責,形成“醫師定方案、護理保執行”的閉環。
對于亞專科建設,他采取“循序漸進”策略。先鼓勵醫師以科研方向定亞專科(如白血病、出凝血疾病),臨床收治仍平均分配,待技術與病例積累到一定程度再細化分工。“體量不夠時,強行拆分只會內耗,等大家都有了‘拿手活’,亞專科自然水到渠成。”這種尊重規律的智慧,讓團隊凝聚力持續增強。
從河北到山東,從進修醫師到優秀專家,他目睹了太多患者因奔波外地求醫而加重負擔的情形。于是,他便確定了一個目標:“讓德州及周邊的血液病患者,在家門口就能得到不遜色于大醫院的治療。”如今,第5例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正在艙內接受有序治療,每一例的背后都凝聚著他和團隊的心血——第一例漿細胞白血病患者的成功救治,讓團隊建立了信心;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實現造血功能重建,移植體系更完善;幽閉恐懼癥患者的心理疏導與移植成功,彰顯了人文關懷。
“未來3~5年,我希望這里能成為區域內有影響力的血液診療中心。”談及規劃,張睿眼神堅定,“技術更精、團隊更強、患者更安心,這就是我不變的追求。”(毛冬琛 李夢嬌)
轉自:大眾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