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的標志性工程。2023年6月6日“三北”工程攻堅戰全面啟動,兩年來,“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志性戰役已完成各類建設任務超過1億畝。
兩年來,我國累計安排中央投資577億元,實施項目369個,以項目建設為牽引,建立重點項目庫,實行部門聯合審查,形成“儲備一批、實施一批、竣工一批”的滾動推進機制。同時,推進跨區域規模化治理,推動光伏治沙、“以路治沙”,大力推進機械治沙。
目前,在東部,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加速殲滅流動沙地,已完成建設任務超1422萬畝。在中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聚焦沙患、水患等生態問題,累計完成建設任務4776萬畝,有效減少匯入黃河的泥沙量。在西部,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以沙漠外圍鎖邊林草帶為基礎,進一步筑牢生態防線,騰格里沙漠邊緣后退25公里。
機械治沙造林比例接近50%
兩年間,我國大力推進機械治沙,機械治沙造林比例接近50%,科技治沙效能不斷提高。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阿拉臺嘎查治沙項目區,沙障播種一體機將鋪設沙障與播種兩道工序合二為一,多鉆頭灌木打孔機快速鉆出樹苗孔位,相比傳統人工固沙,效率大幅提升。
在鄂爾多斯的烏大沙蒙寧聯防聯治項目區,這里的無人植樹機器人集成了多項先進技術,可自動化完成栽植全過程。過去人工植一棵樹需要1個多小時,如今機械化植一棵樹僅需5秒,效率大大提高。運用無人機運送種子和沙柳,單機日作業量可達到人工作業的10倍,成本僅為傳統人工作業的30%。
山西柳林縣留譽河流域山高坡陡,人在坡上行走十分困難,造林專業隊的工人師傅們正在用無人機將一棵棵油松樹苗精準地空運到植樹隊員手中。
在寧夏,當地推廣“草方格+沙結皮”技術,使草方格內形成較為穩定的植被群落由原來的10至20年縮短至2年左右;推廣的流動沙地灌木高效植苗技術,沙區灌木造林成活率提高至80%以上,造林效率提高1倍以上。
擴綠興綠護綠 治沙實現綠富雙贏
兩年來,三北地區還堅持擴綠興綠護綠并舉。從注重數量轉變為數量、質量并重,重點開展綠化的提質增效。
在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工作人員將一株株樹苗植入沃土,開展異齡復層混交林植樹。
作為三北防護林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塞罕壩機械林場大力發展混交林種植,通過豐富樹種品種多樣性、合理搭配喬灌木,不僅可以利用植物間相輔相成作用,有效防止病蟲害,還可以推動人工生態公益林的自然化升級,讓森林生態系統更加穩定。
擴綠興綠護綠的同時,一些地方通過防風治沙,把生態資源轉化成了產業優勢。遼寧彰武縣位于科爾沁沙地南緣,沙化面積曾達到524.2萬畝,近年來,當地在新栽植的楊樹林內,開展中藥材套種,防風固沙的同時發展經濟。
記者了解到,每到種植采收時節,這片種植基地日用工人數超300人,每天基本工資120元,務工人員都是周邊農戶,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通過發展中藥材,當地不僅改善了沙化土地,還實現了林下生金,綠富雙贏。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