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版圖報告發布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6-11





      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承辦的“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版圖報告發布會暨首屆市際戰略研商會”在四川宜賓舉行。與會專家熱議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之路。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表示,長江經濟帶是中國邁向現代化,邁向強國的關鍵,是聯系東西、貫通南北的“發展軸”,必須踐行全新理念,堅持生態優先,通過“生態硬約束”與“制度軟聯通”,探索一條以生態為基、以人為本、區域協同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涂永紅發布《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版圖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系統解讀了長江經濟帶在產業發展、科技創新、資金保障、國土空間、人才友好、生態安全六大維度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報告指出,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各流域的評價指數呈穩步上升的趨勢。分維度看,產業發展方面,上海、重慶兩個直轄市處于引領地位,宜賓、武漢、杭州等典型城市依托創新驅動等實現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方面,2017年至2022年長江經濟帶科技創新指數穩步上升,下游引領創新,川南和中部地區增速較快,但成果轉化仍是短板,并且區域差距逐年擴大,呈現“下游>上游>中游”的格局。資金保障方面,流域間資金流呈現“梯度差異”,金融生態和營商環境較好,下游城市領先優勢明顯,上海頭部效應突出。國土空間方面,資源環境承載力整體提升,下游虹吸效應顯著,中游近年壓力加大;產業空間呈現高新產業集聚、文旅東西差異特征,成渝、上海成為軟件信息產業高地。生態安全方面,下游城市間差異大,常州、寧波、宜賓等在Ⅰ、Ⅱ型大城市中表現靠前,生態系統完整性不足、污染排放壓力等問題亟待破解。


      報告建議,在促進產業發展方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不斷深化市場化改革。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以聚力破局促進均衡,雙輪驅動增添活力;以體系構建提高質效,三鏈融合優化生態。在完善資金保障方面,建設多元化區域金融中心,培育特色金融業態,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在國土空間利用方面,構建分區分類、動態調控治理體系;推動產業梯度轉移與區域協同發展;強化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結構優化。在強化人才支撐方面,優化人才資源配置,增強用人單位自主權,構建本土人才培育路徑。在維護生態安全方面,加強區域聯防共治,強化風險防控能力,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健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長肖金成認為,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其次要挖掘中上游廣闊腹地蘊含的巨大潛力,促進經濟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三要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按照產業集聚、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原則,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四要形成上中下游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王振就“十五五”優化長江經濟帶生產力布局提出四點建議:一是發揮三大城市群動力源優勢,加快引育新質生產力;二是發揮各地區域比較優勢,推動產業梯度轉移;三是發揮中上游戰略空間優勢,推動產業縱深布局;四是發揮聯通東南亞南亞優勢,促進產業沿邊轉移。(記者 金輝)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