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5》發布會暨“十五五”時期的中國農村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李雪松出席會議并致辭。李雪松表示,“十五五”時期是我國邁向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報告突出戰略性、思想性和前瞻性,深入分析了“十五五”時期中國農村發展的目標、總體思路、重點任務及政策措施,對“十五五”時期創新農村發展思路、強化關鍵領域改革和重點環節突破、加快實現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李雪松指出,當前,我國已進入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必須加快補齊農村現代化的短板,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以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開拓城鄉融合發展新局面,以統籌推進“擴中提低”系列工程助力農民農村共富進程,不斷增強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季為民表示,《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6年首度發布。本年度報告聚焦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全面深入研究闡釋并提出政策建議,不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內“三農”問題研究的學術前沿代表成果,也是服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研究的創新性學術成果。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5》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以下簡稱“農發所”)所長魏后凱,報告主編、農發所黨委書記杜志雄分別主持會議。報告副主編、農發所研究員于法穩發布了主要研究結論。
報告認為,得益于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我國在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兩大底線任務的基礎上,大力提升了農業發展質量與效益,有序推進了鄉村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領域重點工作,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福祉得到明顯改善。與此同時,我國農村發展仍面臨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復雜挑戰,亟待創新發展思路,加大相關政策支持。
報告建議,“十五五”時期,我國農村發展應強化統籌協調、凝聚政策合力,深化城鄉分區分類改革、提升政策瞄準性,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激發發展內生活力,健全多元投融資機制、提升財政金融協同支農質效,創新土地保護與高效利用機制、強化土地保障,構建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體系、強化新型人才支撐,完善農村產權交易機制、釋放資源要素活力,確保這一時期農村發展各項重點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在學術研討環節,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陳邦勛、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長保、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副司長邱天朝、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冠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張云華、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藍海濤分別發言,圍繞“十五五”時期中國農業農村發展趨勢、重要變化、重大問題等交流觀點。
與會學者認為,謀劃“十五五”時期的農村發展工作,需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立足當前和謀劃長遠相貫通,把握趨勢和規律,突出戰略重點,創新政策措施,強化任務落實。學術界要重點關注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需結構、農業經營主體結構和生產方式、鄉村形態和村莊布局、城鄉關系和城鄉格局的調整變化,深入研究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準確把握趨勢走向和政策需求,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言獻策,提供智力支撐。
會議由農發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城鄉發展一體化智庫聯合主辦。(記者 班娟娟)
轉自:經濟參考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