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平谷區東北部燕山余脈的褶皺里,北寨村的古杏林沐浴著晨光。這個因明長城烽火臺得名的古村落,保存著華北地區最完整的百年紅杏古樹林。
劉福東抽檢紅杏質量
平谷地區有記載的杏樹種植歷史始于西漢初年。1978年,在北寨村廟溝先后發現了兩顆北寨紅杏的祖樹,一棵是甜核,被稱為“紅杏王”,另一棵是苦核,被稱為“幸運樹”,其中甜核的杏樹就是北寨紅杏最早嫁接育苗的主要種源,對北寨紅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北寨村以紅杏為主導產業,7000余畝的年產量約120萬斤。北寨村通過優化村經濟結構,著力提升集體經濟“造血”功能與質量,以差異化戰略克服產業同構與同質化競爭,打造區域品牌,因地制宜抱團發展做強做優做大村集體產業。
北寨村通過召開壯大集體經濟組織動員會宣傳入股合作社的政策及優勢,引導村民主動入股合作社,截止目前入社農戶達99.7%以上,基本實現村民即社員。通過村民入社也能實現村民收益與村規民約掛鉤,把村民自治公約和入社章程與社員年中發放福利分紅直接掛鉤,對違反人居環境治理,私搭亂建,損壞集體公益設施等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全部納入入社簽約管理,違反入社公約的在年底一律減免部分分紅,實現村莊的規范性治理。
近年來,紅杏成熟期間都會因為受到了暴曬、冰雹、大雨等自然災害的影響,造成部分村民家紅杏受損,合作社及時采取措施購買3臺烘干機將受損紅杏制作成紅杏干變廢為寶為村民挽回經濟損失80余萬元。合作社運行幾年來,每年能為村民增收200余萬元,村集體每年創收200余萬元。在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連續五年給全體入社社員實現分紅,每人500元現金及米面糧油、蔬菜、肉等福利。
治理創新:紅杏產業鏈上的共同富裕實驗
中國紅杏第一村
以紅杏作為主導產業和經濟來源的北寨村紅杏核心產區絕大部分在山坡上,由火山石等有機質構成了紅杏生長的獨特土壤,紅杏成長期土薄地漏的貧瘠山地不能很好的存留水分,村民肩挑手提運水上山,效率低下。每到紅杏收獲季,僅有幾條山路,難以滿足山上7000余畝紅杏運輸需求,村民們經年天不亮就起床,挑著沉重的擔子,在狹窄坎坷蜿蜒的山路上往返,稍不留神就會滑下山坡,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由于運輸不及時,部分紅杏在途中受損,影響了銷售。為此北寨村黨支部積極向上級組織爭取項目資金,新建單軌運輸車18條,運輸車總長度6300余米,果樹灌溉主管路鋪設了15000余米,毛細分支鋪設了100000余米,基本實現了對紅杏種植區域的全覆蓋。這些單軌運輸車像一條條巨龍,一頭鉆進果園深處,一頭連在馬路邊上,讓紅杏能夠快速、便捷地從山上運往山下,極大地提高了運輸效率,也方便了有機肥等生產物資運往田間地頭,同時為紅杏的生長及林區處置火情提供了有力保障。更重要的是緩解了村民運輸紅杏過程中的辛苦勞作。據統計,單軌運輸車投入使用后,紅杏運輸效率提升了80%,人力成本降低了60%。為紅杏產業這幅軀體架設了血管并血液充足讓紅杏產業這顆心臟充滿活力與動力。
未來方程式:尋找傳統與現代的最大公約數
北寨紅杏銷往全國
北寨模式的可貴之處,在于找到了特色資源資產化的通用公式:文化賦值×科技賦能×治理增效。站在百年的“杏王”樹下,老支書劉福東撫摸著斑駁的樹皮:“鄉村振興就像嫁接新枝,既要接續傳統的根脈,又要長出時代的果實。”北寨村用實踐證明,當文化底蘊遇上科技創新,古老的鄉村也能奏響時代的強音。(開方)
轉自:人民網-人民號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