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16日,以“特色農業產業促振興解碼經濟發展新引擎”為主題的全國主流媒體調研行走進海南,來自全國主流媒體及專家學者深入調研檳榔、東星斑、咖啡等特色農業產業,見證海南以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在主題座談會上,與會者共探產業轉型路徑,擘畫高質量發展藍圖。
主題座談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檳榔樹:脫貧攻堅的“搖錢樹”與鄉村振興的“支柱林”
期間,調研團先后走訪了屯昌縣檳榔種植園、萬寧檳榔文化文化博物館、海南和成天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檳榔產業。近年來,海南檳榔產業面對諸多挑戰,以“綠色轉型”破局,在守護生態的同時,讓產業鏈上的農戶持續分享發展紅利。
調研團參觀現代檳榔種植基地。主辦方供圖
從“看天吃飯”到“科學種植”。在屯昌縣的海南宏順林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檳榔種植基地里,規整的檳榔林間架起了智能滴灌設備,技術員正通過手機APP監測土壤濕度。過去種檳榔靠經驗,病蟲害一來就減產,全家吃飯都發愁。現在科學種植以后,畝產提高三成,農民不僅脫了貧,還蓋起了新房。宏順林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向周邊200多戶農戶(其中脫貧戶37戶)提供優質種苗、技術培訓和保價收購服務。從種苗培育時的基因篩選,到田間管理的精準施肥,再到病蟲害綠色防控,全程標準化管理讓檳榔畝產量提升30%以上,優質果率從60%提高到90%。“科學種植不僅抗風險能力強了,收購價也比散戶高15%,僅屯昌縣通過檳榔產業脫貧的農戶,占全縣脫貧總數的三成以上。
從“污染作坊”到“綠色工廠”。在屯昌華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干凈整潔的流水線上,檳榔鮮果經清洗、蒸煮、烘干等工序,變身標準化初加工產品,空氣中沒有傳統加工的刺鼻氣味。華昇農業投入5000萬元升級加工工藝,建成海南首批符合環保標準的檳榔初加工示范廠,年加工能力達1.2萬噸,帶動周邊8個村發展訂單種植,吸納120名村民就業,其中脫貧戶占四成。通過“統一收購、集中加工、品牌銷售”,每噸檳榔加工增值達3000元,這些收益通過工資、分紅等形式反哺農戶,去年帶動人均增收超8000元。
萬寧市東北部的檳榔城產業園內,海南和成天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展示了現代化檳榔加工工藝,其每分鐘加工2000顆檳榔的自動化生產線令人矚目。“工廠離家近,工作穩定收入好,全家都在這里務工,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我價值,生活和精神雙豐收。”員工翁乙瑤在交流會上講述的親身經歷,道出了檳榔產業發展為當地百姓帶來的幸福感。
如今,海南檳榔產業已形成“種植—初加工—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的完整鏈條,全產業鏈產值超200億元。在脫貧攻堅時期,它讓“山多地少”的海南農村找到了致富門路;在鄉村振興階段,它通過綠色轉型和科技賦能,持續為農戶創造穩定收益,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
東星斑:“藍色糧倉”里的科技致富經
走進萬寧林蘭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養殖基地,現代化的養殖設施全循環水育苗廠房內,自動化補水系統、排污系統時刻維持水體清潔,智能恒溫控制系統精確調節水溫,模擬最適宜東星斑、紅瓜子斑生長的環境。依托萬寧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當地瞄準東星斑、鰤魚這“兩條魚”產業,引進各類專業科研力量,以“企業+政府+院士團隊”模式搭建水產科創服務平臺,不斷推進種質資源優化,促進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
調研團參觀正大興隆文化園。
咖啡:自貿港政策下的品牌國際化之路
在正大興隆咖啡文化園,媒體調研團深入了解了我國咖啡發展歷史及工藝、品牌發展等情況。文化園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設有藝術展覽、鮮豆處理、咖啡種植、文化游學等多元項目,以打造三產融合的咖啡主題特色園區。
在“特色農業產業促振興”主題座談會上,專家們指出,海南特色農業產業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市場競爭加劇、技術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品牌建設仍需加強等發展瓶頸。未來,應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產學研合作,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強化品牌培育和推廣,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南特色農業品牌;充分利用海南自貿港政策優勢,拓展國際市場,推動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已成為海南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鮮活注腳。
轉自:人民網海南頻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