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經濟”在上海爆發,并非無本之木。
上海是中國動漫的興起之地,不只因為這里有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
1988年,被譽為“日本漫畫之神”的手冢治蟲在去世前3個月忍著病痛前往上海,拜訪中國動畫電影創始人萬籟鳴,并畫下孫悟空和阿童木的跨時空“合影”,祝愿日中永遠友好。
對于手冢治蟲來說,這是一次朝圣之旅。“真正讓我大開眼界,深深打動著我,激發我今天創作欲望的,是1942年在日本首映的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手冢治蟲的話語里充滿了致敬,這一印記也留在了他的動漫作品中:他的第一部動畫題材源自《西游記》,最后一部作品則名為《我的孫悟空》。
《鐵扇公主》誕生于1941年,由萬籟鳴和他的三個兄弟共同創作完成。《鐵扇公主》誕生于抗日戰爭的炮火中,歷盡波折。新中國成立后,一大批動畫人才云集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國產動畫開啟了引領世界潮流的大氣象。20世紀60年代問世的《大鬧天宮》是一座豐碑,這部花費萬籟鳴、嚴定憲等人5年時間的作品,憑借其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和以京劇為靈感的音樂,斬獲了無數國際獎項。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末,《神筆馬良》《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和尚》等45部動畫作品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上先后73次獲獎。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頻頻拿獎,更在國際動漫領域贏得了“中國學派”的美名。
或許,手冢治蟲沒想到,萬籟鳴也沒想到,他們相見的數年后,中國動畫卻走入了長達25年的低谷。而當頭棒喝,恰恰是手冢治蟲開啟的日本動漫大潮和如影隨形的美漫。
但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并未就此沉寂。1999年,《寶蓮燈》效仿《花木蘭》,全面學習好萊塢的制作,并將其和中國傳統故事相融合。盡管從配音到歌曲全是當時國內頂流藝人參與,卻由于中西合璧下的異域風情過于濃烈,最終國人不喜、洋人不看,票房慘淡。2023年,《中國奇譚》橫空出世,這部以中國特色的“妖怪”故事為主線的中式奇幻動畫短片集,講述了8個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故事。故事題材包羅萬象,從鄉土眷戀到末世情懷,從生命關懷到人性思考,鋪陳開一個極具中式想象力的世界。僅僅1個月,播放量就突破2億。
但僅靠正在重回潮頭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顯然不足以撐起中國的二次元經濟。上海還有什么?游戲。
誰說二次元經濟一定要從動漫起步?之所以有這樣的惰性思維,在于二次元這一概念來自日本。從戰后萌芽到興盛,日式漫畫在全球獨樹一幟,成為一種特殊的全球化產品。二次元經濟在日本的路線則是發源于漫畫(出版產業),再向影視、游戲產業擴散。
然而,中國二次元經濟一定要遵循日本模式嗎?為何不能有中國特色?日本二次元從最強悍的漫畫出發,延展至動畫、游戲和玩具,中國二次元完全可以基于國產游戲這個“虛擬世界最強產業”去擴張。
為何必須是上海?很多人往往會第一時間用海派文化來作答。但《上海游戲出版產業報告》的相關數據或許更有說服力:2022年中國游戲產業近10年首次出現收縮時,上海網絡游戲逆勢增長,同比增長3.66%,國內流水超過1000萬元的移動游戲,每四款就有一款來自上海;2023年上海網絡游戲總銷售收入達1445.28億元,同比增長12.89%;移動游戲銷售收入達923.62億元,市場占有率達77.6%……
有如此后盾,上海沖擊全球二次元魔都,也算真正擁有話語權。
轉自:人民郵電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