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人才”并不僅指電競運動員。賽事主辦方、電競解說、戰隊教練、俱樂部管理層、電競數據分析師、電競項目陪練乃至電競直轉播從業者、賽事運營方,都屬于廣義的電競人才。
本周末,2020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S10)冠亞軍決賽將在上汽浦東足球場打響。為了這項全球最受關注的電競賽事,過去一個月,來自全世界11個賽區的22支頂尖隊伍云集上海,展開榮譽爭奪戰。
屢上熱搜的電競戰況、人頭攢動的線下觀賽,無不折射出上海電競產業的濃厚氛圍。與此同時,電競行業背后巨大的人才缺口,也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早在兩年前,有媒體預估國內電競行業人才缺口26萬,到2019年,這一數字達到50萬。
應對新興產業的人才缺口,近年來,眾多高校紛紛開設電競相關專業。以上海為例,上海體育學院從前兩年起招收電競解說方向的學生,而目前已有超10所院校開設相關專業。高校介入電競教育能否解決行業人才痛點?這值得進一步思考。
缺口
二千多份簡歷僅一位達標
行業人才積累不足,人才稀缺將成為電競這一產業未來發展面臨的瓶頸。
過去幾年,上海見證了電競產業的急速擴張。據統計,全市現有電競場館超40家,注冊電競運動員達152位。在集聚全國80%以上電競企業及俱樂部的申城,今年電競產業規模預計超過220億元,在上海舉辦的賽事收入占全國逾五成。
欣欣向榮的新興產業,是玩家對電競的第一印象。然而繁榮背后,人才稀缺依舊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拳頭游戲相關負責人鄧懿寧曾舉過一個例子,在面向各高等院校做校招時,拳頭公司收到了2000多份來自全國的簡歷,“希望招聘到企業所需的高級人才,但最終通過面試、達到錄取標準的只有一位。”
“電競在走過20年‘野蠻生長’道路后,行業人才缺口呈現出一種突發式、爆發式的需求。”在此前舉辦的長三角電競教育論壇上,上海市電子競技運動協會秘書長朱沁沁坦言,電競行業最大的人才缺口并非運動員,而是體現在全產業鏈上的專項性人才缺口。
所謂的“電競人才”,并不僅指電競運動員。賽事主辦方、電競解說、戰隊教練、俱樂部管理層、電競數據分析師、電競項目陪練乃至電競直轉播從業者、賽事運營方,都屬于廣義的電競人才。
“電競就像一個聚合加速器,能把新的文化消費方式從線上到線下聚合起來,它在用戶圈層中產生強大黏性和調動能力,并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在國內首部電子競技基礎研究專著《電競簡史》作者、上海體育學院副教授戴焱淼看來,正因為電競的這種特性,使得電競產業鏈能夠很便捷地延伸開去,而產業鏈各環節的需求激增,也讓人才缺口浮出水面。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去年發布的《新職業——電子競技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只有不到15%的電子競技崗位處于人力飽和狀態,預測未來5年,電子競技人才需求量將達到近200萬人。另一份報告則指出,未來5年,電子競技運營師人才需求量將達到近150萬人。
記者從多家電競俱樂部獲悉,不少電競從業者都是原先的選手轉職,或者是電競選手的“粉絲”。“對電競感興趣的人很多,企業去招聘時,簡歷能收到很多,但錄取率不高、留存率更低。”相關人士坦言,最難的是招到又懂電競,又熟悉直轉播或賽事運營等專業技能的人才。
上海市校園電子競技運動協會負責人陸曄曾走訪過多家電競頭部企業及直轉播機構,“大家都反映缺人才,但缺的還不是傳統意義上打電競的人,而是能做好管理和運營的人才。很多崗位由退役運動員擔任,他們懂電競,對俱樂部也很有感情,但缺失管理和運營方面的專業培訓。”
“乍一看觀眾、外圍的志愿者都是中國人,但走到比賽核心籌備區、后臺,你會發現整個核心工作團隊,包括向全世界做直轉播的,全是國外團隊。”一位相關行業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包括場館中央360度的顯示屏,也是國外團隊在主導運作,“整個核心團隊的主力基本都是從美國、歐洲過來,駐扎在上海工作幾個月”。
在他看來,國內能運營高水平國際賽事的專業電競人才目前尚十分短缺。“產業發展到今天,人才培育一定要跟上。行業人才積累不足,人才稀缺將成為電競這一產業未來發展面臨的瓶頸。”
轉變
高校介入或能打通產學研
開設電競解說專業并不是鼓勵打游戲,而是從教育角度,向家長、社會傳遞對電競的準確認識。
拿什么補上電競人才缺口?高校介入或許是方式之一。
兩年前,借電競被列為亞運會的體育項目,以及上海打造全球電競之都的契機,作為上海首屈一指的體育高校,上海體育學院在播音主持專業中開設電競解說專業。電競解說專業第一年招生20人,卻吸引200余人報名。
“過去,我們以為電競就是打游戲,但當電競與體育相結合,就成為未來新興的體育項目。”上海體育學院傳媒與藝術學院院長杜友君解釋,開設電競解說專業經過一番考量——學校本就有體育解說專業,此前圍繞傳統體育設立的心理學、運動康復專業等,也能為電競課程“打基礎”。“開設這個專業,并不是鼓勵打游戲,而是從教育角度,向家長、社會傳遞對電競的準確認識。”
行業太缺人,杜友君從電競解說專業開設的那天起就知道了。上海體育學院電競解說專業學生趙重越,入學未滿一年就被香蕉游戲傳媒簽走。“現在哪個專業有剛上大一,班上1/3、1/4的人直接被電競頭部公司簽約的?”剛掛上“第一屆電競解說本科生”的名頭,公司便迫不及待地挖人,杜友君很無奈,因為這并不符合學院的培養模式,“但沒辦法,行業太缺人了”。
高校開設電競解說專業后,學生很容易成為“香餑餑”。以上海體院為例,剛上大三的首屆電競解說專業的學生,已在當下如火如荼的電競賽場上初現鋒芒,有的成了英雄聯盟S10入圍賽的官方解說,也有的已成為LDL(英雄聯盟發展聯賽)主持人,并在S10期間主持了線下觀賽活動。
包括上海體育學院在內,目前已有12所上海院校開設電競相關專業,以“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居多,也包括電競解說、電子競技舞臺設計等相關專業。不難發現,院校著眼培育的并非電競核心選手,而是產業鏈上下游所需的專業人才。
與此同時,電競教育本身也面臨著既缺師資、也缺教材的尷尬。在電競解說專業招生后,由于沒有可借鑒的樣板,也沒有專著教材,每位老師都要從零開始。杜友君用“硬著頭皮闖”來形容:“在授課上,教師都是自編教材,未來我們計劃加強與業界的合作,讓游戲廠商、電競解說員等來給學生授課,就講授他們擅長的那一部分。”
下一步,上海體育學院準備招收電競方面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杜友君告訴記者,招生的目的是培養未來的電競教師。今年,他所在的傳媒藝術學院有70多名研究生入學,分完導師之后,他就要統計誰想研究電競領域。
上海市校園電子競技運動協會則于去年發起成立長三角電競教育聯盟,首屆理事單位包括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上海體育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騰訊科技、完美世界、拳頭游戲、五星體育廣播等55家院校和企事業單位。“聯盟將加強專業標準制定、課程教材研發、師資定向培養,助力長三角地區成為電競文化、產業和人才的新高地。”陸曄說。
轉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