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視扶持百姓門前的小博物館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3-01





      到2035年實現每10萬人擁有2座博物館,力爭老城每個街道至少有一座社區博物館……日前,《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3-2035)》(征求意見稿)對外公示,就建設全域活態博物館提出實施方案、聽取公眾意見。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這里不僅是人們了解歷史、增長見聞的窗口,更是社會教育、傳承文脈的殿堂。近些年,我國博物館事業迎來發展黃金期,各類博物館通過積極辦展、策劃活動、研發文創等方式不斷拉近與公眾的距離。就拿北京來說,今年初全市備案博物館已達215座。在故宮博物院感受歷史氣韻,去自然博物館探索生態環境奧秘,在中國美術館打開藝術想象,到各個名人故居追尋“獨家記憶”……眼下,“到博物館去”已不僅是一項文化活動,更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當然,少數“名館”火出圈背后,“家門口”的博物館維系發展之難也值得重視。相比于頭部場館的炙手可熱,不少小型博物館略顯冷清。某些行業博物館、街道博物館可能在開張時有些熱度,但時間一長“存在感”便越來越低。個中原因,有的是宣傳不夠、缺乏名氣,有的是有館無展、展陳老套,有的是創意不足、參與感低,但種種問題追根究底,多是卡在了“錢”上。“辦好博物館有情懷還不夠”,畢竟,博物館具有天然的公益性,不能指望賣票來“回本”。日常運行是一筆不小支出,要想做“活”做“火”,更少不了資金的持續投入。都說博物館是文化的種子,但種子生長是需要澆水施肥的。這也是許多中小博物館生存運營的最大現實瓶頸。


      讓更多博物館持續、穩定發展下去,必須先解決“公益性與可持續性”的結構性矛盾。加大政策支持與幫扶不可缺少,但實現經營與效益的正向循環、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同樣重要。在這方面,很多博物館的“破圈”經驗值得借鑒,但沒有底子就去搞文創IP、高頻辦展并不現實。事實上,不同層級的博物館有不同資源,不同類型的博物館有不同特色,每個館更應找準自身定位,明確受眾群體。比如,街道博物館展品相對較少,但周邊居民就是穩定“客源”,用好場地舉辦趣味文化活動,有了人氣自然不愁經營;再比如,一些胡同里的展館規模小、位置偏,但如果結合胡同風貌增設茶館、小鋪等生活場景,說不定也能吸引游客來打卡……總之,找到自身發展的源頭活水,才能讓博物館被看見、被記住。


      博物館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文化點綴,而應當成為氤氳城市氣質的深厚土壤。對首都北京而言,從滄桑厚重的皇城記憶,到恢弘壯麗的鄉土變遷,再到如今蓬勃發展的新興業態,值得展示、品鑒的內容太多。加大投入、豐富形式、多元開發,才能給“家門口”的博物館注入持久生機。


      轉自:北京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