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座“縣城”存在了將近四百年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3-07





    “六朝城市和文明研究”是正在推進中的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一個課題,其中明確提到,通過對南京建康城、鎮江鐵甕城、溧陽古縣等城址的考古發掘,將有助于揭示六朝時期的文化面貌和社會特征,闡釋六朝文化在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地位。


      從2020年開始,南京博物院聯合溧陽市博物館等單位對位于溧陽市天目湖鎮古縣村的古縣遺址持續開展了多次考古發掘工作,明確了遺址文化內涵,確認古縣遺址即為六朝時期“永平”“永世”縣治所在。兩年多來,古縣遺址考古取得哪些進展,沉睡千年的城址、道路、建筑將以怎樣的面貌重現世間?日前,記者對古縣遺址考古發掘工地進行了探訪。一系列考古發現,正逐步揭開這個六朝古縣城的神秘面紗。


      古縣,從一座城到一個村莊


      溧陽之名,一說因位于溧水(溝通長江與太湖的重要水道古中江)之北,另說地處溧山之陽,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故名。溧水,即“瀨水”,吳語“瀨”“溧”音近,“溧水”即為“瀨水”之音訛。


      兩千多年來,古城溧陽經歷了滄桑變遷。溧陽的名稱、建置、縣治所處的位置,發生過多次變遷。春秋時期,溧陽處在吳、楚、越三國交界之地。史載,“至秦一統,仍置溧陽縣,縣治未詳,屬鄣郡郡治。”兩漢時期,仍置溧陽縣。東漢時,溧陽縣治在固城(今南京市高淳區固城街道),江蘇省現存最早的古碑——“漢溧陽長潘乾校官碑”(“校官之碑”)即發現于此。三國時期,孫吳將溧陽縣一部分地區辟為屯田,設屯田都尉,另一部分分置永平縣,縣治即今溧陽城南十五里的古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馬炎滅吳,改永平為永世,復置溧陽縣。


      此后,除了隋文帝短暫廢永世(589年—592年),永世縣一直存在,直至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廢置,只是不同時代的縣轄范圍有所變化,但縣治一直在古縣。換言之,古縣作為“永平”“永世”縣治歷經三國至隋唐,前后延續近400年。后期,隨著縣治的廢置,“縣城”逐漸湮沒,成為普通的村莊,“古縣”化作了歷史的記憶。


      四面城墻都已找到,周長約五百米


      古縣遺址北倚燕山和屏峰山,地勢高亢,南鄰茶亭河、溧戴河,河道縱橫,現存面積約25萬平方米。“古縣城址的規模并不算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擁有一系列城市空間布局。”南博考古人員告訴記者,古縣遺址上,考古發掘工作依然在進行,“六朝縣城”已初步揭開神秘面紗。古縣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介紹,通過發掘和局部解剖工作,目前可以確定永平縣城四面城墻的分布走向,初步圍合了城址四至范圍。


      古縣城址平面大致呈方形,南北城墻略長,東西城墻略窄。北城墻長約140米,東城墻長約110米,南城墻長約140米,西城墻約120米,城址周長約510米,相當于古制的“一里”,這與《景定建康志》中永平縣“周三百步,遺址高一二尺”的記載基本一致。


      記者在現場看到,揭示出來的城墻以細膩黃土層層夯筑,下方夯層為夾雜少量碎石的細密黃土,其上為填充磚瓦碎塊和蜆殼的細密土層,局部還可見有碎鐵塊和木塊,城墻底部兩側均以包磚加固,可明顯看出多次加固堆砌的跡象。據了解,采用這樣的筑城模式,顯然與江南的氣候環境密切相關。南方多水,易發生水土流失,城墻內夾雜碎石子、碎磚塊等物,有利于城墻穩固,而蜆殼、朽木等水生動植物的填充更是就地取材,后期不斷包磚增補也是延續城墻使用壽命的關鍵。


      從永平縣城地層堆積和出土遺物分析,城墻最上層年代至晚為唐,最下層年代至晚為三國時期。發掘揭示的信息顯示,城墻使用年代集中于三國至南朝時期,與史料記載的“永平”“永世”縣治高度一致;城墻經歷過多次修筑,也符合《景定建康志》“晉宋齊梁陳隋永世縣并治之所在”的記載。


      “天圓地方”建筑謎團待解


      在古縣遺址內外,一系列建筑遺存陸續被發現。在城墻西北的高地處,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一處以細黃土夯砌的圓形臺地,臺地居中堆筑有單磚砌壁的方形建筑,所用青磚以素面為主,部分有錢紋和梳紋,其上地層出土了板瓦、筒瓦和瓦當等建筑構件,瓦當有蓮瓣紋和人面紋等紋飾。臺地東側有一處南北向磚鋪路面,所用青磚部分有“建武元年八月”“咸康四年”“興寧”等銘文字樣,系東晉時期晉元帝、晉成帝等時期的年號。


      南博考古專家介紹, 這片遺存居于高地,布局方圓,體現了“天圓地方”的禮制觀念,諸多建筑遺存、路面的集中出現,反映出高地很可能是一處和祭祀有關的禮制建筑遺存。另有學者認為這處建筑也可能是一處儲備糧秣的大型糧倉,或者用于軍事防守的塢堡。要確認這個建筑的真實身份,還需要更多的考古發現佐證。


      在城外東北部,一處六朝院落建筑遺存也被發現,揭露出房址基槽、柱洞、磚鋪路面等遺跡,出土較多的套菱紋、錢紋青磚和少量獸面紋、蓮瓣紋瓦當。記者在現場看到,房址各單元間以磚鋪路面聯結,青磚黛瓦,構件考究,布局規整,顯示了不一般的建筑等級。據介紹,這處房址建筑繼續向西、南方向分布,與古縣遺址的城址區、禮制建筑區通過道路相連接,顯示了三處遺存區的密切關聯。


      此外,在古縣遺址上,考古專家還揭露出道路、水井、窯址、灰坑、灰溝、墓葬等諸多重要遺跡,出土大量瓷器,包括各種罐、碗、缽、盤、壺、盂、硯臺、燈盞等,另有豐富的陶器、鐵器、銅錢等物發現。建筑構件中,以磚瓦常見,磚側面多飾有錢紋、疏紋、魚紋等,或模印有“建武”“咸康”等紀年銘文。瓦當有人面紋、獸面紋和蓮瓣紋三種紋飾。


      目前,古縣遺址的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中。為配合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六朝城市和文明研究”課題計劃,古縣遺址考古隊在前期發掘的基礎上擬定了考古工作計劃,力圖整體揭示古縣城址四至及城內遺存布局,探索六朝縣城與運河水系的關系,從而充分詮釋六朝縣城遺存的重要文化內涵。


      轉自:新華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