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五一”假期,遼寧文旅市場徹底火了!全省主要旅游指標增長勢頭強勁,全面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迎來五年來最旺季,省城沈陽市“五一”期間更是在接待游客數和旅游收入上創了歷史新高。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為新時代新征程文旅融合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一”期間,我省各地區各部門全力打造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各類特色旅游精品,提升了競爭力和吸引力,推動我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繁榮發展。
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國內各地在發展文旅產業上新招奇招頻出,競爭空前激烈。文旅項目如何在國內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下“開得穩”“駛得快”,且能夠從容應對各方挑戰,抓住機遇?
筆者認為,需要的是文旅融合主動適應文化和旅游消費的新變化,著眼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用好用活本地文化旅游陣地,將旅游本體資源、文化IP、景觀和非遺文化“推陳出新”,經過有機重塑,迭代出更加符合市場的拳頭產品。讓游客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景觀游覽,讓人們在旅游中擁有更多的文化獲得感。
文旅發展要“流量”更要“留量”。文旅宣傳推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在于文旅資源的“自身硬”,把流量變為“留量”,既引得來,又留得下,讓更多“頭回客”成為“回頭客”,這才是真正的考驗。練好內功,提供更多滿足人民群眾特色化、多層次旅游需求的優質產品,這才是比拼“留量”的制勝法寶。
文旅發展要“出圈”更要“出彩”。各地文旅局長變裝推介等火爆“出圈”,讓旅游市場格外精彩,但“出圈”后能保持“出彩”,才能避免曇花一現,這其中政府部門提升服務意識,加強職能轉變更是重中之重。要轉變觀念迎游客,主動出擊營銷城市;要主動擔當強監管,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要優化服務樹品牌,主動為商家提供便捷優質的服務。政府部門重服務質量,做好服務保障,從交通、餐飲、住宿、購物、市場監管等方面提升游客體驗和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譽度、誠信度和文明程度,才能最終實現文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
相信在各地各方共同努力下,將逐步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共生、多元融合的大旅游產業,讓廣大群眾全心享受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讓新時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有詩意更有溫情、有遠方更有未來。
轉自:遼寧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