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綠水間重塑自然生態景觀,在人文古韻中弘揚農耕鄉土文化,在延續傳統田園風貌的同時,為鄉村注入現代產業活力,給百姓帶來真金白銀……地處湘江之畔的廣西桂林全州縣,呈現了這樣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動人畫卷。在這里,不少村子堅持生態優先、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積極推動三產融合,帶動本地就業創業,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展現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桂北樣本”。
依托葡萄產業走上“甜蜜致富路”
春夏之交的毛竹山村,充滿了盎然生機。山間茂林修竹蒼翠挺拔,田間連片的葡萄架藤繁葉茂,空氣中彌漫著陣陣植物清香。在這青山綠野間,一棟棟排列整齊的農家小洋樓和一條條寬闊整潔的村間道路清晰可見。
毛竹山村位于全州縣才灣鎮,過去曾發展過多種養殖、種植、手工藝加工產業,但大多效益低下,村民生活普遍困難。2002年,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村民們開始嘗試種葡萄,通過不斷摸索總結經驗、改進方法,葡萄產業效益節節攀高,毛竹山村逐漸走出一條“甜甜的致富路”。
“現在收入比較穩定,種一畝葡萄差不多能有一萬塊收入,村里年輕一點的一般都種了十畝地。去年改良了一些品種,今年收入肯定更高了。”42歲的村民王德利笑呵呵地告訴記者,他家承包了13畝地,種植了七八個葡萄品種,“每年6月份到11月份都有葡萄可以采摘。”
記者在當地田間看到,葡萄藤上已經結出了嫩綠的花苞,沉甸甸的枝蔓被紅繩輕輕綁著固定在一條細鋼絲上,穿行在地面的滴灌管正在為土壤補充水肥。王德利告訴記者,再過不久,等葡萄藤開花坐果后,就要進入疏果階段了。
據毛竹山村黨支部書記王新明介紹,為響應黨中央“科技興農”的號召,近兩年,在政府的組織下,來自廣西農業科學院、桂林特色作物研究院等機構的專家加大了對毛竹山村葡萄種植全流程的技術幫扶,現場指導更頻繁,村民也能隨時打電話咨詢。“農技人員成了我們的貼心人。”
在專家的指導下,葡萄種植基地實施了小棚改大棚、高標準農田水肥一體化等改造,還引入了數字化管理模式,提質增效明顯。同時,根據土壤習性和季節性特點,毛竹山村有序開展了葡萄品種改良工作,引入陽光玫瑰、妮娜皇后等新品種。“品質和產量都提高了很多,價格也翻了兩三倍。”王德利開心地說。
產量上去了,也得打開銷路。為打造葡萄產業的“金字招牌”,毛竹山村積極拓展線上銷售、線下零售、批發收購等多渠道銷售,組織村民開展線下展銷,與貿易公司簽訂收購協議,同時提供設備和場地,鼓勵村民嘗試新潮的“直播帶貨”。
如今,毛竹山村的一大半農戶都承包了葡萄田,全村葡萄種植基地約320畝,平均畝產較往年提升500斤。葡萄豐收也帶火了旅游,不少游客慕名而來,2022年毛竹山村接待游客超35萬人次。村民們借機拓展了葡萄采摘、農家樂等業務,還開起了小賣部售賣當地特產等。依托葡萄和旅游產業,毛竹山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去年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8萬元。
“現在葡萄采果期長了,也不需要出去打工了。游客多了,我們就開始搞農家樂,收入也進一步增加了。”王德利向記者透露,以后會考慮改造住房設施、開辦民宿,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農旅體驗。
融入鄉土情懷打造特色田園綜合體
在全州縣,像毛竹山村一樣挖掘特色資源、積極開發旅游業的村莊不在少數,被評為“廣西最美鄉村”之一的廟頭鎮大碧頭村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個。
大碧頭村地處群山環繞之中,坐擁湘桂交界的山林綠地和獨特的喀斯特地貌,自然風光秀麗。這里還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村內50余棟明清古建筑和古驛道保存完好。漫步在村子里,青磚黛瓦馬頭墻、斑駁陸離的石板路、相映成輝的柏樹水塘,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古村圖景。
曾經的大碧頭村也經歷過貧窮衰敗,古宅失修、土地荒蕪、人口外流,“好女不嫁大碧頭”原是遠近皆知的民謠。近年來,在廟頭鎮的規劃引領下,大碧頭村積極實施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工程,并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引入資金,融入低碳環保理念,建起了4A級國際旅游度假區和五星級康養田園綜合體。人文風貌與田園生態結合,古典韻味與現代風格交融,令這個擁有7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煥發了新的生機。
穿過村子,走進度假區,展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大片水田連接著開闊的草地,遠處是連綿的山丘;村民們卷著褲腿站在水田間拋秧,幾只小鹿在草地上悠閑地散步,向來往的游客撒嬌討食……根據景區介紹,這里不僅可以體驗田園農業的樂趣,還提供了養生溫泉、索道游覽、叢林探險等多種休閑和娛樂活動,讓游客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享受深度游樂體驗。
“收入有保障,還在家門口工作,村子也比以前更美了,大家都很高興。”度假區講解員吉美云告訴記者,她原先在廣州打工,后來聽說村里建了旅游度假區,就回來工作了。她說,像她這樣回鄉擇業的人不在少數,之前外出務工的人中已有70%回流。
旅游業的發展打開了當地居民的就業創業渠道。依托景區資源,大碧頭村引導村民積極開發農家樂、民宿、餐飲等自營產業。據吉美云介紹,景區及田園綜合體已解決300余人就業,還帶動數十人就近發展鄉村旅游接待,開設了十余家民宿和農家樂,每年人均收入3萬元以上。
如今,大碧頭村正以“環境美、產業美、精神美、生態美”為建設目標,加快推進三產融合發展。未來,它還將聯動附近大約20個自然村,發展特色農業和休閑農業,推動形成湘江大健康養生產業經濟帶,預計將持續提高本地農旅資源的經濟效益,并進一步帶動周邊居民就地就近就業。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