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省文化旅游市場強勁復蘇。據省文旅廳統計,“五一”假期期間,全省游客接待量恢復至2019年的130.9%,旅游收入恢復至2019年的136.2%。今年鄉村游為啥這么火?出現了哪些新變化?近日,記者深入六安、蕪湖等地,感受鄉村旅游復蘇新活力。
鄉村游復蘇 游客爆發式增長
五月的大別山,層巒疊嶂、綠意蔥蘢。
5月18日,記者來到了金寨縣大灣村的老知青農家樂,汪澤虎、丁文秀夫婦倆滿眼含笑迎來送往:“剛剛才把一桌客人送走。今年生意很好,‘五一’小長假毛收入兩萬元。”
“與去年相比,今年游客爆發式增長。”大灣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汪建國高興不已,“‘五一’期間我們的接待量超過5萬人,村里所有農家樂都爆滿。”
“‘綠水青山、紅村大灣’,旅游已經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汪建國介紹,2017年以來,村民們陸陸續續開起了46家農家樂,常年營業的有20多家,每戶每年純收入20多萬元。村集體也通過大灣民宿、“大灣漂流”等項目分紅實現增收。“去年,村集體收入200多萬元,其中旅游收入占到三分之二以上。”汪建國說。
鄉村旅游蒸蒸日上,社會資本看好市場,一些新需求新項目逐漸在大灣村興起。
翠綠的山腳下,蜿蜒的溪流旁,10余棟玻璃屋沿著溪岸排開,青山綠水盡收眼底,內部裝修堪比五星級酒店。“我們主打高端民宿,一晚價格上千元,節假日總是一房難求。”該民宿負責人鄭亞明來自合肥,有著十多年酒店管理經驗,在他看來,高端項目下沉鄉村,能夠將成熟的酒店管理經驗帶到當地,培養本土管理人才。
“度假農莊一下子提升了大灣旅游的品位和層級,讓我們形成了高、中、低端接待服務全覆蓋。”汪建國告訴記者,5月29日,大灣漂流即將營業,“光這一項每天就能迎來5000多人,村里正在全面迎戰即將到來的旅游黃金期。”
與大灣比鄰的天堂寨,旅游形勢同樣喜人。5月19日,早上7點多,數百名游客趕早來到景區入口處排隊,等待進入景區。
“‘五一’期間,天堂寨景區入園人數達18萬人次。門票收入突破1000萬元。到目前為止,2023年的入園人數已經超過了去年的總和,旅游形勢不斷向好。”天堂寨鎮黨委委員黃飛介紹道。
“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旅游大巴減少,自駕車成為主流。旅行觀念上,游客從快游變為慢游、深游甚至不游,只想尋找一個好的環境來休閑放松。今年有個現象,越高端的民宿越難訂,一到周末節假日都是一房難求。這從側面說明,旅游消費習慣在不斷提升。”天堂寨景區副總經理張斌說。
“2023年的旅游形勢總體向好,更要搶抓機遇,做好產品打造和活動策劃。”黃飛介紹,天堂寨正通過上項目、創牌子、優產業三措并舉爭創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我們將籌劃山頂步道、水上娛樂等新項目,今年11月份還將開通從天堂寨到燕子河的快速通道,暢通景區交通。同時將積極申報省級旅游度假區,為下一步爭創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打好基礎。”
高人氣帶來新商機 各地探索“新路子”
“今年鄉村旅游,感覺就一個字——卷。”蕪湖市灣沚區紅楊鎮副鎮長汪淑賢感嘆,“全區各個鄉鎮都在爭先恐后搞活動!”
怎樣才能讓活動出彩、出圈,考驗著基層智慧。
青弋江畔的西河古鎮,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40多年歷史,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多年來,秉承著修舊如舊、不過度開發的理念,古鎮始終保持著質樸的本色。怎樣讓這一魅力古鎮走出深閨,紅楊鎮的抓手是“百家宴”。
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每到這天,古鎮居民都要一起吃頓“百家宴”。今年2月21日,農歷二月初二,紅楊鎮決定重溫古鎮“百家宴”。
“古時是一家一戶出道菜,隨著社會發展,我們創新形式,挑選村里一戶大廚承包宴席,村民和游客報名吃席,每人收取50元。”汪淑賢坦言,“一開始我們還擔心沒人報名,沒想到一發布,才兩天就報滿了名額。”汪淑賢說,當天共舉辦了18桌,豬八戒踢皮球、西河小草羊等14道西河特色菜肴讓大伙兒意猶未盡。
“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非常遺憾,表示明年一定要早早報名參加。”汪淑賢介紹,鎮里打算以“百家宴”為契機,開發百家宴菜系,講述西河故事。
與此相鄰的紅楊汽車休閑運動小鎮,抓住汽車賽事活動契機,闖出了一條汽車賽事“新路子”。
小鎮地處丘陵地帶,森林覆蓋率高達95%,天然的緩坡和良好的排水性能,是“賽車場”最佳地。圍繞賽事做文章。自2011年以來,小鎮內越野車基地每年都承辦國家級或長三角區域的重大賽事及活動,小鎮也成為紅楊鎮全域旅游對外推介的一塊“金字招牌”。
位于灣沚區灣沚鎮的陽光沙灘,是該鎮堅持生態優先、融合發展打造水夢南湖綜合體的一個核心景觀,擁有5000平方米沙灘和18000平方米草坪,成為親子嬉戲、野餐露營的網紅新勝地。5月14日晚,灣沚鎮“春滿沚津”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動之草坪音樂節就在此隆重舉行,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來。
活動凝聚了人氣,也帶來了商機。
小吃攤、小商販聞訊而來,在南湖周圍自發地形成了龍尾張“田園夜市”,點亮了“夜經濟”。每當夜幕降臨,“田園夜市”人聲鼎沸、煙火升騰、熱鬧非凡。“每天晚上人流量都達到上萬人,固定攤位70多家。”灣沚鎮文旅辦工作人員慶慧娟自豪地說。
地處皖南的旌德縣三山村,青山環繞、梯田旖旎。當地陸續舉辦了“田陌神韻云上梯田”主題攝影節暨開犁節等系列活動,吸引了長三角及省內眾多游客和攝影愛好者觀光采風。一季度以來,該村共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實現旅游增收120余萬元,鄉村旅游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培訓經濟”“文創農業”新業態新模式涌現
記者觀察到,創新思路舉措,鄉村旅游強勁復蘇的路上,一些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5月17日,記者在位于蕪湖市灣沚區花橋鎮橫崗社區的“鳩茲灣藝創共富鄉村”項目基地看到,項目工地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2023中國農民豐收節安徽主場活動計劃在這里舉行,我們正在為活動做好充分準備。”“鳩茲灣”藝創共富鄉村項目經理朱新根告訴記者,“鳩茲灣”是蕪湖市灣沚區人民政府委托安徽頂峰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運營打造的鄉村振興試點與樣板項目,初步培育出教育營地、鄉村文旅、文創農業、休閑民宿、健康養生、農村電商、人才培訓、研學旅游等8大產業板塊。
漫步在“鳩茲灣藝創共富鄉村”,記者注意到,“藝創+”理念貫穿在各個環節。農房改造而成的民宿,古舊的青磚地面與質樸的門廊相得益彰,帶來極致藝術觀感。獨特創意的人民集市,將城市文創大街搬進了鄉村,讓人恍若穿越回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蕪湖時光。
2014年畢業于安徽農業大學的陽定坤看好“鳩茲灣”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前景,今年跳槽到這里負責農場管理。“我們一共吸引了30名大學生來到村里,吸納了215個本地村民用工。我們有信心把‘鳩茲灣’打造成孩子成長的樂園、家庭休閑的花園、與民共富的家園。”朱新根信心滿滿地說。
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滁州市瑯琊區從不同村情出發,通過開發藝術手作體驗項目、發展特色藝術,舉辦文化沙龍、藝術采風、兒童藝術節、大地藝術節等,不斷凝聚文藝力量,豐富鄉村文化業態。依托東凌航空文旅小鎮,開發系列主題空游產品,建設航空愛國教育基地、民航科普營地和飛行體驗營地,打造紅色旅游、國防教育,青少年研學等新業態。
灣沚區灣沚鎮桃園村是當地的歷史文化名村,2021年,村“兩委”依托村域文化特點,成功承建了蕪湖市唯一一家農村黨建館。5月17日,記者在村里看到,農村黨建館共有三層,一層用作黨建展覽館,二層用作宿舍,三層擁有7個大小不同的培訓教室。其中一間教室里,來自蕪湖市僑聯的學員們正專心致志地培訓上課。
“從2月份以來,我們每個月至少一半時間都在承接各類培訓。”桃園村黨委書記高飛介紹,依托村里的紅色資源和歡樂桃園綜合體,該村發展集紅色旅游、研學體驗、培訓經濟為一體的特色旅游業,探索出了獨特的“培訓經濟”。
“來自全省各地以及河南等地的村黨組織書記培訓、各個行業系統培訓、企業團建等等,我們從吃住行到師資提供一條龍服務。”高飛說,去年,該村實現培訓收入196萬元,村集體收入達到254萬元。今年,村里計劃依托歡樂桃園農業綜合體承接中小學戶外拓展項目,培育新經濟模式。
轉自:安徽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