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前,我國消費市場呈現恢復增長態勢,消費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努力多年的上海,如何通過文化、商業、旅游三種途徑,把握好上述消費增長趨勢,備受關注。
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上海市市場學會會長陳信康對上述問題已研究多年。日前,結合“五五”購物節、上海咖啡文化周、上海國際電影節等重要活動接踵而至,陳教授整理了自己近期的思考所得。
吸引外來購買力是一項重要能力
研究上海如何實現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目標多年,今年,我對上海在兩個時間節點的市場消費數據表現格外關注。一個是春節,另一個就是剛過去不久的勞動節。
據搜狐城市數據,今年春節7天長假期間,上海共接待游客1002.29萬人次,旅游收入166.4億元。經折算,每位游客平均消費約為1660.02元。在2019年,每位游客在上海的平均消費為1446元左右。
今年“五一”5天假期期間,上海共接待游客1564.94萬人次。這5天假期吸引的游客要比春節7天吸引的游客增加了幾乎一半。但游客雖然增加了50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并沒有相應地增加一半。如果按照人均消費來看,“五一”5天假期期間的人均消費反而比春節7天期間的人均消費還要少一點。
怎么看待這組數據比較后得出的結果?我認為,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第一,來滬游客日均消費并不會因為假期時間拉長而攤薄,也不會因為假期緊湊而增加。如今的消費者已經逐步形成理性選擇的消費行為習慣、日常消費需求也很方便就能得到滿足。在這樣的前提下,節假日期間僅靠單純的出行、旅行,對消費的拉動、刺激效應并不顯著。簡單來說,更高品質、更有特色的“深度游”成為文、商、旅行業必爭之地。
第二,隨著我國消費市場整體呈現出恢復增長態勢、民眾生活出行便利度普遍回歸常態,游客的選擇十分多元。在大家可選的目的地和娛樂休閑項目都十分豐富的情況下,在各地紛紛為吸引游客消費鉚足勁的高競爭格局下,如果一個城市對外來游客沒有形成明顯的、吸引力十足的消費目的地和特色消費活動,相應地,它在游客日均消費數據上就很難有特別亮眼的表現。
對于上海來說,既然提出了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目標,提出了要成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綜合性消費城市”,就要更積極地提升自身對外來購買力的吸引力,努力拓展盈利上限。換言之,能不能建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就看能不能吸引更多的外來購買力。這里所說的外來購買力包括來自長三角、全國各地的購買力,更包括來自海外的購買力。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不只是商業流通領域的追求,更是上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要求。上海的都市型經濟要實現穩定的、可持續的長足發展,消費就必然要成為能夠帶動上海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為此,吸引外來購買力就不只是一種策略或者選擇,而是必須下功夫提升的重要能力。
利用高端資源的集聚優勢提供高品質生活體驗
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很多朋友外出游玩歸來普遍跟我反映,各地在接待外來游客的能力和服務意識方面均有明顯提升。尤其在那些以零售見長的商圈、商街,硬件、軟件、線上線下虛實結合能力均有升級。“回過頭來看,我們上海的商圈、商街好像沒有什么特別明顯的優勢了。”對于大家的反饋,我一點都不意外。
良性競爭的基本原則一定是揚長避短。所以,在我看來,上海要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一定要從自己的優勢出發去考慮。現階段的上海有兩個“優勢”可以揚長:一個是“利用高端資源的集聚優勢”,一個是“提供高品質生活體驗”。
上海的高端資源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零售。我們有這么多的商業街區,有傳統的,也有新潮的,而且,上海零售實體店的營業面積在全國是數一數二的。我們在這一類資源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這個優勢已經在弱化,甚至很可能一轉眼就不復存在。
相比之下,上海未來能夠真正集聚優勢的高端資源主要有文化、藝術、體育、教育、醫療。其中,上海在教育、醫療資源方面的優勢比較明顯,但它們不在市場消費的范疇內。能夠從市場消費的角度去討論的,就是文化、藝術、體育等,而文化、藝術、體育恰恰是能夠為人們提供高品質生活體驗的重要領域。
提供高品質的生活體驗,對于上海提升對外來購買力的吸引力絕對是有幫助的。比如,上海最近舉辦的咖啡文化周不僅讓公眾知曉,上海目前的咖啡館數量已經超過了8500家,特色各異、創意迭出的各路咖啡店家、咖啡師、咖啡達人、咖啡品牌,更讓大家看到了高品質生活豐富多元的可能性,看到了上海快節奏生活以外的多重面相。喝咖啡可以是優哉游哉、享受生活,可以是激發創意、鼓勵交流,可以是海納百川、博采眾長……如今,上海已擁有全球數量最為可觀的咖啡店。假以時日,如果上海能夠提供更豐富、精彩、多元的高品質生活體驗,相信一定能夠成為全球最熱門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高品質生活的特征大致有三。第一,無形的精神消費的比重逐漸超過有形的物質消費的比重。第二,人們愈發追求個人感受和體驗的達成。消費中的跟風現象會有所減少,更多消費者按照個人的主觀感受和認知來考慮自己的消費選擇。第三,對標國際高水準。盡管國際上關于何謂“高品質生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世界各地的人們對知識、對美、對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對實現個人價值的渴望是相通的。對于這樣一些大家共通的需求和追求,值得每一位有志于為大家打造更高品質生活的專業人士考慮。
而且,文化、藝術、體育之所以能夠成為為人們提供高品質生活體驗的重要領域,還在于這幾個領域的資源具有一個特點——很難進行簡單的復制,且對這些資源的生產和消費大都需要同時進行。
我們去聽一場音樂會、看一場展覽、觀一場體育賽事,人必須在場,身臨其境的感受無與倫比、無法替代、無法復制。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樣的資源就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既然,相比國內其他城市,上海在集聚這些高端資源方面具有優勢和基礎,就沒有理由不形成自己特點、做大做強。
文商旅變“流量”為“留量”的關鍵是聯動發力
很多朋友曾與我討論:我們上海不缺文化、藝術、體育資源,為何這些年吸引外來購買力的能力沒有特別明顯的提升和增強?
我們討論下來的結果是:上海有資源,但是不同資源之間缺少聯動,沒有聯動發力機制。因為沒有形成聯動發力,我們所有的行動往往是分散的,很難形成合力。
舉最近的例子。前不久,歷時3個多月的“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正式閉幕。自1月17日開展以來,超42萬人次的觀眾從全國各地前來參觀,刷新了國內博物館收費展覽參觀人數紀錄。據悉,其中超60%的觀眾來自外省市,15%的觀眾參觀了兩次以上。有一位觀眾最為特殊,在一個月里觀看了12次。高端文化展覽的吸引力可見一斑。
我也買了票前往,由于我的職業敏感,在排隊等候入場時就特別留心了幾個現象。比如,前來參觀的外來游客至少占了一半,但他們絕大多數僅僅是為了觀展而來,看完展就直接回家了。這意味著,當我們的展覽好不容易把他們吸引到了上海,卻沒能成功地把他們留下來、多停留一些時間。
如果這些游客能在觀展之余,到附近的其他展館、商圈、商街逛逛、休閑、消費,到有特色的餐館體驗服務和美食,繼而在周邊的酒店留宿一晚,第二天再到上海的其他展館、創意園區、主題樂園等游玩一番,豈不更美?在我和朋友的想象當中,上海不缺可以為外來游客提供價值的商品和服務,但由于我們的展館、商圈、酒店等之間缺乏聯動,缺乏有意識的精心策劃,無形之中很可能就與自己的目標顧客失之交臂。這是很可惜的。
如何體現聯動?如果讓我來策劃的話,我會設計一條名為“美麗心靈之旅”的活動主線。從波提切利到梵高,是一條很長的時間線。這條線不僅串起了西方美術史,也串起了不同時代的文化生活變遷。同理,我們在讓游客觀看展覽之余,何不調動與展覽有關的商品、創意文化、酒店餐飲資源,讓其有機會體驗一場內容更豐富充實的“美麗心靈之旅”?
比如,在離上海博物館不遠處有上海大劇院、上海音樂廳。它們不僅是極具歷史文化內涵的標志性建筑,也曾是眾多著名藝術家的舞臺或停駐之處、上演過或者正在上演質量上乘的演出。它們可否與畫展聯動,辦一些相關主題的沙龍或演出?可否把演出票與畫展的門票做一些聯動設計,提供套票性質的優惠?
在離人民廣場不遠處有和平飯店、國際飯店,它們可否為持有畫展票根的觀眾提供“特供優惠”?周邊的餐廳可否為畫展作相應的衍生,開發一些有特色的大餐、套餐?周邊商圈一些以進口商品、藝術類商品為特色的商場,可否專門挑選一些商品與展覽互動,甚至是專門組織貨源、策劃商品特展?這么一路聯動過來,消費者一定能夠獲得物質和精神雙豐收,快樂地滿載而歸。
這讓我不由聯想到位于上海浦東新區丁香路的東方藝術中心。過去幾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東方藝術中心的特色項目“世界十大交響樂團來滬演出”一度暫停。據悉,6月,圣彼得堡愛樂樂團將亮相東方藝術中心,開票后48小時即告罄。當此類珍稀的演出資源即將如約而至時,相關的主辦方、周邊的商圈、商家是不是也可以提前策劃起來、聯動發力,為消費者們提供無與倫比的高品質生活體驗?
我曾在東方藝術中心觀看過多次國外頂尖交響樂團的演出,其間目睹浙江、江蘇的旅游大巴一輛輛開來,把演出結束后的觀眾一車車地接回。怎樣創造條件和機會,讓他們在上海停留得更久一點,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課題。背后的核心,我想,就是文、商、旅深度聯動。
據我所知,來東方藝術中心演出的不少海外樂團住在附近的酒店。在不影響演奏家們正常演出和休息的情況下,通過大師班、工作坊、學術論壇等活動的舉辦,讓觀眾、市民和藝術家們有更多的互動,讓藝術愛好者、本地藝術家、藝術專業的師生和專業藝術家們有更多切磋、交流的機會,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這方面好的經驗同樣值得文、商、旅行業的從業者學習、借鑒。
建立統一的信息服務平臺助消費者省時省心
文、商、旅要實現更深層、積極的互動,必須有一項功能完備的“基礎設施”。那就是一個統一的信息服務平臺。
從理論上來講,人的購買欲望是需要被激發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消費需求的觸發更是如此。對于現代人而言,要想獲得高品質的生活、精神享受,更是需要通過高品質的信息發布來獲取。這體現到文、商、旅領域,就是需要有一個高品質的、高集成度的信息平臺。
我們到國外知名旅游城市去,大都可以通過所在城市的門戶網站迅速定位到類似的網頁。其本質上就是這個城市的文、商、旅統一信息平臺。這樣的平臺體現了一個城市的服務意識、服務水準和對待外來游客的態度,與商業化的旅游信息服務網站并不矛盾。
如今,外來游客想到上海來旅行、看展覽、看演出、住酒店,似乎只能靠自己根據活動目的地一路摸索,或者靠瀏覽博主、達人的推薦文章順藤摸瓜。這不是說不可以,但無形中增加了游客獲取有效信息的時間成本和試錯成本,這個問題本可以避免。而且,進一步來講,由于沒有一個權威的、統一的信息平臺,無形中也限制了游客對自身需求的想象力、無益于他們更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解決方案。對于商家和各種文、商、旅目的地而言,也錯失了比較集中的獲取潛在客戶、結識潛在合作伙伴的機會。
事實上,信息平臺同時也是服務平臺。只要組織、設計、規劃得當,一個平臺就能解決信息集成、信息聯動、熱點推送、交通指南、服務檢索、解疑釋惑、投訴反饋等多種功能。這在技術上也不難解決。如果基礎性質的服務工作做好了,對于上海吸引更多外來游客、提高游客滿意度一定會有所助益。也許,我們現在不是沒有相關的信息發布平臺,它們更多散見于各種傳播介質、渠道,那么,我們就更要在宣傳和推廣這些平臺方面下一番功夫,方便外來的游客知曉。
商業理論中有一個概念叫作“顧客資產”。簡單來說,無論是顧客本身,還是顧客的滿意度、認可度、意見、建議,都是可以助力企業獲得長足發展的“隱性資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上海包括文、商、旅在內的優勢資源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服務意識,向顧客敞開懷抱。如此,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建設才能有一個更為扎實的基礎。
轉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