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旅游叫作“課本游”。暑期將至,不少人將旅行計劃提上日程,而“跟著課本去打卡”成為這個暑期旅游消費的一大亮點。多家旅游預訂平臺發布的信息顯示,近期,“畢業旅行”搜索量持續上升,其中“課本游”“文化游”人氣頗旺。
對如今的學生而言,接受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并不拘泥于課本一種。但談到對歷史文化地理風物的了解,最多且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源于課本所學。對天天誦讀的內容,學生天然有一種神往的心態。跟著課本去旅游,便帶有一種朝圣之感,成為孩子愿意、家長樂意的選擇。
在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看黃藍交匯的“鴛鴦鍋”,在滕王閣打卡“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致,在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品鑒“公元五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在旅行路上,課本上用文字描繪的風景以最直觀的方式照進現實,增進了孩子對歷史文化和祖國大好河山的認識和了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順便增長見識,游玩之余讓人收獲一段充滿意義感的體驗,可謂一舉兩得。
從廣義上說,“課本游”屬于近年來大熱的研學游的一種。專業報告顯示,從需求端看,目前中國研學市場潛在消費群體已超過2億人,潛在市場規模超千億元,成為旅游市場新藍海。現今市場上各種研學游產品讓人眼花繚亂,圍繞研學游存在不少質疑。譬如行程安排和產品設計不夠科學,缺少文化旅游產品的差異性特色,僅僅是打卡觀光,“只游不學”;整體研學市場也欠缺透明的收費機制,部分研學游產品價格虛高引家長詬病等。這些問題的存在,讓“課本游”承載的美好期望未必能如愿實現,這也是“課本游”想進一步推廣、長期發展必須克服的痛點。
讓“課本游”發揮真正的價值,需要更加精細化地定制旅游產品。首先,要區別于普通旅游產品,針對青少年群體的特點制定適合其年齡階段的內容和產品,讓孩子真正享受到旅行中的知識和趣味;其次,要體現出“課本游”應有的文化味道和知識含量,增加知識向的內容解說,作為課本之外的補充,讓孩子行有所獲,實現真正的知行合一。要讓“課本游”從一時火熱,變成一項持久的產業,還需要多方的合力,共同規范研學旅游市場,持續優化研學內容,滿足不斷升級的新需求。
轉自:大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