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穿漢服打卡已成古村的日常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1-09





      老榕樹、古民居、祠堂、古井……秋日暖陽下,位于東莞市茶山鎮的南社明清古村落每天都能吸引一批又一批來自周邊城鎮乃至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游玩、打卡。始建于宋朝時期的南社村,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這里各式古建筑保存完整,獨具嶺南古村風韻,在繁華喧鬧的都市中守著一份靜謐之美。

      在今年東莞全面推進的“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中,茶山鎮南社村被列入全市“7個村級標桿”,側重古村保育活化特色,深入探索古村落保育活化利用新路徑、新模式,打造一批特色新片區,擦亮古村落特色文旅名片。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實地走訪南社村,以蹲點采訪的形式了解這座古村在“百千萬工程”示范打造中的新變化和新規劃,探索古村落活化發展的新路徑。

      創新發展古村保育闖出新路

      “這棵古榕樹已經有500多年歷史,見證著古村的興旺發展。”南社村口大榕樹下,景區講解人員正帶著一撥游客介紹著,村道兩旁林立著各種保持完整的祠堂、廟宇,古色古香別具風情。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南社村擁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南社明清古村落,村內現存祠堂32間,古民居600余間,古井40多口,廟宇5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本體19處、東莞市不可移動文物7處、歷史建筑94處,是我國至今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

      一直以來,南社村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基礎上,通過引進民間資本、聘請專家顧問等方式,活化鄉村風情體驗區,恢復民俗活動,開發民宿,探索了一條極具茶山特色的古村落保育活化的路子。

      保育活化闖出新路,南社村早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每到節假日都會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來游玩、打卡。在今年的中秋國慶8天假期期間,南社村吸引了3萬多游客前來,最高峰的一天進入古村的游客達1萬人次。

      這一創新模式也為南社村帶來了明顯的收入。據南社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謝柱成介紹,通過整租統籌、公司化運作,南社景區接待游客量從2006年的11萬人次提升至現在的上百萬人次,村集體門票分成收入從2006年的年約12萬元提升至300多萬元,帶動景區餐飲、民宿、特色店鋪等商業發展,旅游綜合收入從10多萬元提升至上千萬元。

      “村里環境有了很大提升,還有各種精彩的文化活動,非常不錯。”古村發展給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南社村民謝熾欽為此豎起了大拇指。村民滿意古村改造成果,也把這里當成平時散步休憩的后花園。記者在古村走訪時發現,除了前來游玩、打卡的游客,不少南社村的村民也喜歡在南社村古榕樹下閑談、健身,其樂融融。

      保護中開發加強古村配套建設

      “目前古村仍有五分之三的部分未開發利用,在做好古村保育的基礎上,還要加大力度把更多的歷史建筑修復活化利用起來。”在南社村謝柱成辦公室的案頭,擺放著一沓厚厚的畫冊資料,這是南社村的鄉村建設規劃,也是其作為東莞“百千萬工程”示范村建設提升的發展新藍圖。

      隨著“百千萬工程”的推進,這些規劃已轉向實施推進階段,南社村將繼續修復活化歷史傳統建筑,拓展古村保護提升范圍,聯合第三方公司開發打造“大灣區傳統文化活態體驗區”,推動博物館、非遺集市等特色文旅體驗項目建設。

      “目前景區一天的游客承載量也就8000人,進一步開發后,可容納更多游客。”謝柱成說,后續,南社村還將進一步解決當前的一些配套痛點問題,如建設一個游客集散中心,設置大型停車場所,讓游客可以輕松實現愜意游古村。記者走訪發現,當前古村周邊的停車場只能滿足300臺車的停放,一到節假日或者游客集中的時候,車輛停放問題就非常嚴峻。

      加大開發,會否影響古建筑的保護?對此,謝柱成表示,南社村將依托古村歷史傳統建筑,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大力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把南社村建設成為產業興旺、環境優美、民生幸福、社會和諧的高質量發展示范村。

      突出體驗性打造傳統文化活態體驗區

      “在推進‘百千萬工程’中,我們將努力挖掘并引進更多的業態到古村發展,讓古村進一步活起來。”謝柱成告訴記者,南社古村要長遠發展,古建筑保護是關鍵,但結合現有產業再發展再提升,是其謀求長遠發展的密鑰。東莞“百千萬工程”村級標桿的確立,為南社文旅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我們有很好的古建筑基礎,是名副其實的嶺南遺風,還要還原各種非遺文化和習俗,把古村打造成一個‘活的博物館’。”謝柱成表示,南社村圍繞村里的核心文化要素,打造南社齋醮、開燈文化節等一系列特色文化品牌,讓傳統人文與古村生態相得益彰,充分展現了嶺南特色文化魅力。

      這些特色文化資源,正以展覽、展示等方式植入到南社村的古建祠堂,提升文物資源利用率,增強祠堂的觀賞性和趣味性。記者在古村走訪中發現,游客可在祠堂里觀展,在古民居里品茶、體驗民宿、體驗非遺、看表演、品美食。

      隨著“百千萬工程”的深入實施,南社村的體驗區和博物館的建設正從藍圖走向現實。南社村已引進了第三方公司全力打造非遺體驗區,未來將通過傳統文化體驗、非遺文化體驗等,讓游客更真切感受嶺南非遺和傳統習俗。記者在現場看到,目前古村的一些舊建筑改造建設也正有序開展中,部分文化體驗區已經完成建設,如新引進的茶文化體驗區已經裝修一新對外試營業了。而村內多家漢服體驗館也已開張迎賓,游客身穿漢服行走在古村內拍照打卡,也早已成為古村的日常。

      身邊故事

      榮譽村民李培軍:尋回古村記憶,讓古村落真正“活”起來


      “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我都非常熟悉”。從事古村落研究多年的李培軍,多年來一直駐扎在南社村里,盡管不是本村人,卻被南社村授予“榮譽村民”的稱號。

      李培軍是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從2015年來到茶山鎮,他就跟南社明清古村落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也是南社古村保護的見證者和參與者。隨著“百千萬工程”的不斷推進,李培軍覺得這里的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未來空間將越來越大。

      “凝望村落,你會觸摸到傳統文化之根本;凝望南社,你會因它的大美而傾倒。”青磚、榕樹、古井……在南社村改造過程中,這些傳統元素統統都保留了下來。但在李培軍看來,古村要煥新發展,保護好古建筑之余,更要做好古村傳統文化和各類民俗活動的傳承和保護,才能激活古村,讓古村落真正“活”起來。

      集體記憶、煙火人間、匠心傳承,南社人曾經的生活、風俗、技藝如烙印般刻錄在心與口之間,成為歷久彌新的文化符號。為了尋回古村記憶,打造古村保護活化標桿,李培軍帶領著大家查閱古書、走訪村民,將南社村許多歷史悠久的故事和民俗一點點找回來,一步步恢復古村特色民俗活動,這才有了“南社忠孝文化節”“南社齋醮”等多項大型民俗活動的精彩呈現。

      當前,南社被納入東莞“百千萬工程”的村級標桿,在李培軍看來,對古村落保育發展既是發展機遇,也是挑戰。他認為,南社不僅是嶺南古村落的經典代表之一,更是中國古村落文化復興的縮影。他希望,南社村在文化傳承發展上繼續發揚光大,打造文化精品,記住鄉愁。


      轉自:羊城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