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文旅融合作為系統性工程推進以來,山東持續推動“非遺進景區”,把各地非遺項目融入當地旅游景區,讓游客在休閑放松的同時,“零距離”“沉浸式”感受傳統非遺手造的魅力。
連日來,記者跟隨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的“五年牽手新圖景”媒體行活動,走進日照市、臨沂市、棗莊市等多個地市,探訪當地旅游景區內入駐的非遺手造項目,挖掘近年來山東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融入旅游景區的生動實踐。
漫步竹林泉水之間,觀賞特色民俗表演,品嘗當地美食粉皮卷大蔥……初冬時節,臨沂市沂南縣竹泉村旅游景區內,來自天津、東營、濟寧等多地的游客正沉浸式探尋古村落的文化魅力。“以前只聽說過‘煎餅卷大蔥’,這是第一次見‘粉皮卷大蔥’,沒想到這么好吃。”來自東營的游客黃女士對這道非遺美食贊不絕口。
“我做粉皮30多年了,‘粉皮卷大蔥’是我獨創的美食,銷量最好時一天要做1000多張粉皮。”黃家粉皮第五代傳承人黃樹青正在竹泉村的粉皮坊內制作當地名吃“粉皮卷大蔥”。剛出鍋的粉皮配上新鮮的大蔥、黃瓜,再撒上花生、辣椒醬和芝麻鹽,綿軟筋道,口感豐富,深受游客喜愛。
乘“文旅融合”的東風,黃樹青把臨沂當地的傳統非遺搬進旅游景區,既提高了銷量,又提高產品知名度。在山東,像他一樣在文旅融合發展中受益的人不在少數。
走進日照市莒縣莒國古城內的過門箋非遺工坊,五彩斑斕的過門箋引人駐足觀賞。當地過門箋非遺傳承人于紅告訴記者,過門箋有紅、綠、黃、粉、紫五種顏色,寓意“五子登科”“鴻運當頭”,通過剪紙形式呈現人物生活場景,反映社會面貌。“我們這項非遺技藝入駐景區之后,被很多游客喜愛。我現在除了進行非遺創作,還設計文創產品,接待研學團體,年收入可達60萬元(人民幣,下同)左右。”
“我今年56歲,已經連續入駐景區13年,最早在臺兒莊古城,后來去了翼云石頭部落旅游度假區。”作為常駐景區的非遺傳承人,棗莊泥塑傳承人劉進潮告訴記者,他經常在景區面對面向游客介紹作品。“看到大家喜歡傳統手造,我很有成就感。”劉進潮介紹說,在棗莊各景區內,政府提供場地和補助,非遺傳承人可以選擇表演非遺技藝和售賣手造作品兩種方式獲取收入,方式靈活、收入可觀。
劉進潮認為,旅游景區為非遺傳承人和游客提供了一個相遇的平臺,讓傳統手藝真正“活”了起來。“希望,未來有更多人在景區里看到非遺手造,感受、了解并愛上它們。”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