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國內文旅市場全面復蘇,各大景區再現人山人海的熱鬧景象,演唱會、音樂節等文藝演出應接不暇,“特種兵式旅游”“進淄趕‘烤’”“城市漫步”等旅游熱詞頻頻出圈……
不僅國內旅游市場迎來久違的煙火氣,出境旅游也逐步回暖。在各項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沉寂3年的中國游客再次踏出國門探索世界。回顧過去一年,文旅市場在消費者需求變化的驅動下,呈現出值得關注的新亮點。
消費細分折射出多元需求。為一頓美食奔赴一座城市,為一場演出飛往全國各地,為一只熊貓打卡整個動物園,為一套寫真體驗民族風情……2023年,文旅市場朝著個性化、多樣化的趨勢發展,傳統的景區已經不再是游客出行的唯一動力,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旅游新玩法。
無論是追求快節奏、高效率的打卡式旅游,還是強調慢下來、深度游的City Walk;無論是年輕人涌入夕陽紅旅行團開始“蹭老式”消費,還是上班族解鎖不知名的小城市實現“反向”旅游,都反映出當前消費者對有個性、更多元的旅游體驗的熱切期待。在此背景下,更細分的旅游產品、更靈活的線路設計、更新奇的出行體驗、更豐富的服務供給將成為吸引游客與城市產生更多連接的流量入口,也是激發旅游市場巨大潛力的重要方向。
品質升級呼喚行業創新。會玩能花,但要貨比三家。如今,市場信息高度透明,旅游業已經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日趨理性的消費者堅持“把錢花在刀刃上”,旅游產品不僅要經濟實惠,還要品質高、服務好。消費者對旅行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走馬觀花、游山玩水,而是對文旅產品的內涵提出更高要求:既能放松身心、感受自然的饋贈;又要體驗文化、接受人文的熏陶;還應虛實結合,來點別樣的體驗。不僅是旅游產品本身,與旅游相關的交通、住宿、餐飲等也是影響出游品質的關鍵環節。
過去一年,為了更好滿足消費者的期待,文旅行業也在積極探索和創新。有的不斷拓展業務邊界,在旅游產品中注入文化、休閑、體育、研學等要素,提升產品附加值;有的加強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為傳統旅游打開增量空間;有的重點關注中老年人、Z世代等群體,搭建有針對性的消費場景;有的從開發理念、投資模式到商業形態進行全鏈條創新,努力打造文旅IP。在消費者品質升級和兼顧理性需求的帶動下,旅游從業者正努力把握復蘇“風口”,順應品質化旅游新趨勢,以更多優質的文旅產品撬動旅游市場的無限活力。
文旅市場強勢復蘇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博物館預約一票難求、酒店客房臨時漲價、民宿客棧“濾鏡”過重、部分景區“圍墻擋景”……這里面,既有因旅游旺季產生的供需矛盾,也有因市場監管不到位、城市管理不科學帶來的問題。對此,相關部門應當積極應對,拿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讓消費者澎湃的旅游熱情得到更有力的承接,在新的一年繼續釋放更大潛力。 (作者:康瓊艷)
轉自: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