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由中國文化產業協會、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指導,《中國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年度研究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暨研討會在藝術8園區(原中法大學舊址)舉辦。
《報告》首次發布“京和文旅經濟指數”省域排名情況,研究團隊以資源稟賦、要素協調、雙效產出為三個基本維度,提出了11個二級指標,34個三級指標。指標體系較為完善地覆蓋文旅資源、經濟產出、居民消費、創新發展、資本投入、社會關注等不同側面,在數據來源體現出多元性和客觀性的特征。綜合指數評估結果顯示,北京市在文旅經濟發展方面位居全國首位,浙江、上海、江蘇、廣東排名位居前列。《報告》認為,指標的總體排名結果顯示出“各有所長、各美其美,既有高峰也有高原”的特點,這與文旅經濟多元化發展的趨勢相吻合。
《報告》指出,2023年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加速回暖,供需潛能持續釋放。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企業數量已超過7萬家,文化及相關產業九大門類規上企業營收數據“八升一降”,增速顯著提升。旅游人次快速回暖,旅游需求得到集中釋放,但人均旅游消費、出入境旅游仍未恢復至2019年水平。同時,在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強力推動下,智慧旅游在2023年亮點頻現,新空間、新場景、新業態不斷涌現。
依據當前行業發展特點,《報告》提出2024年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年度十大預測,2024年,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面臨著低碳可持續、重構運營邏輯、新場景建設等方面的多重挑戰。第一,以新業態、新模式挖掘新增長點將成為2024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破題關鍵;第二,國內旅游業增長應持審慎樂觀態度,國際旅游市場恢復呈現多重態勢;第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元素、為主題的優質文旅精品項目將更多呈現;第四,AIGC賦能文化產業全鏈條,助推行業從量到質效能躍升;第五,走向低碳、追求可持續或將成為文旅行業發展共識;第六,行業發展從增速步入增質階段,創新體驗產品與重構運營邏輯是大勢所趨;第七,從“文旅+”到“+文旅”,文旅融合進入深水區;第八,鄉村振興深入開展,鄉村休閑游將成為協調城鄉經濟的重要橋梁;第九,老齡化疊加數字化誕生變化機遇,銀發群體有望成為文旅消費新增長點;第十,基于情感價值、社交滿足的生活化文旅消費形態備受市場青睞。
現場還發布了基于社交平臺數據分析總結出的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十大行業熱點事件。其中,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ChatGPT、特種兵與citywalk為代表的情緒消費、淄博與哈爾濱的城市出圈、“村超”與“村BA”為代表的賽事開啟鄉村振興新賽道、電競入亞等入選。
作為北京京和文旅發展研究院重要學術品牌,《報告》由院長范周教授、副院長齊驥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賈旭東教授領銜,以中英文雙語版本實現國內國際共同傳播。發布會上,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管委會主任李強、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教授對《報告》內容進行了分析點評。(記者 成琪)
轉自: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