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歷史的傳習所里滿園春色,婉轉的水磨腔悠悠飄蕩--日前,在蘇州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由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創排的園林實景版《游園驚夢》如約與游客相見,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蘇州園林體驗“人生如游園,難得一驚夢”。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旅游報記者,今年首場演出票早已售罄。
近年來,“演出經濟”日益成為文化旅游業加速發展的新引擎。放眼江蘇,以《拈花一笑》《游園驚夢》《天仙緣》等3部“全國旅游演藝精品”為代表的旅游演藝項目,正使得江蘇的景區越來越有看頭。
持續創新 打造高質量演藝項目
仙緣愛情,藝術重現。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董永傳說”的源頭地,鹽城東臺與“董永傳說”有關的地名有50多處,董家垛、鳳凰池、老槐樹等古跡保存完好。2020年,東臺西溪景區以“董永傳說”為創作藍本,結合現代科技與歌舞表演,打造了大型仙幻實景演出《天仙緣》,生動詮釋這一有著幾千年歷史的美麗傳說。
東臺西溪天仙緣藝術團團長謝黎明介紹,《天仙緣》演出時長約40分鐘,通過恢弘的場景設計,融入自然美景、數字技術、空中威亞和歌舞演出等,以多樣的敘事方式和表達效果,讓這個家喻戶曉的傳說煥發出新時代的魅力。同時,演出還巧妙融入了鹽城的鹽文化,再現了鹽場工人炒鹽、制鹽的場景。開演以來,《天仙緣》不僅被評為江蘇省旅游景區智慧旅游創新發展案例,還榮獲了全國旅游演藝精品稱號,豐富了游客的體驗,贏得了廣泛贊譽。
《天仙緣》的成功也為西溪景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近年來,景區陸續推出了情浸式夜游演出《尋仙緣》、情境戲劇《范仲淹》等旅游演藝項目。談及這些項目的成功經驗,謝黎明認為,旅游演藝項目的開發必須緊密結合當代消費者的需求和審美趨勢,尤其是在展現傳統文化時,應采用現代化的表達方式。同時,演出應注重觀眾的情感體驗,避免單向的輸出,而是給予觀眾充分的解讀空間,從而提升整體體驗,使演出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亮點。
作為無錫拈花灣景區的核心演藝項目,《拈花一笑》實景演出伴隨著拈花灣景區共同成長,自2015年首演以來,歷經了4個版本的迭代升級,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吸引力。2020年,拈花灣景區邀請格魯吉亞雕塑家塔瑪拉設計了大型音樂動態雕塑景觀加入演出當中,將現代藝術美學與古風意境完美融合。自此,《拈花一笑》已上演近4000場次,吸引了近千萬人次觀演。
拈花灣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拈花一笑》的運營效果超出預期,與演出內容、表現形式、科技創新等要素密不可分。約15分鐘的演出通過光影藝術美學、增強現實科技、全球研發動態雕塑等內容,引導觀眾走入夢幻藝術空間,展開全景體驗與藝術暢想,感悟拈花灣景區的禪意文化。為了帶來更好的視聽效果,演出舞臺采用了畫面拼接融合等技術實現多方位、多角度的畫面呈現,同時應用20余臺激光機打造虛擬現實場景,配合舞臺機械和特效的不斷變化。
一部高質量旅游演藝作品的誕生并不容易。拈花灣景區相關負責人說,《拈花一笑》的大型音樂動態雕塑景觀,是在經歷十幾次的共創、無數次的細節溝通才孕育而出的。這背后,不只是一位藝術家的靈感和設計,更是拈花灣團隊智慧,以及中國文化創意、中國科技力量的集中體現。
深度融合 助力景區持續發展
對于何為高質量的旅游演藝項目,每個景區、每位游客都有著自己的理解,但也有共識,那便是“沒有最好的演出,只有最適合某個景區的演出。”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進入3月,在蘇州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由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創排的園林實景版《游園驚夢》重新回歸,如約與游客相見。演出選自昆曲《牡丹亭》中的經典兩折,融園趣與曲韻為一體,一靜一動中實現了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園林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的完美結合。
為了更好地展示蘇式生活、傳承江南文化,《游園驚夢》采用了復歸明代“家班式”的演劇傳統,在1小時的演出過程中,游客置身于蘇州昆劇傳習所的園林內,聆聽演員們的真情演繹。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看表演,園林實景版《游園驚夢》還通過造型展示、昆曲導賞等服務,帶領游客全方位了解一臺戲的臺前幕后,深度感知昆曲世界。
“演員不戴麥。原聲演唱,在園林里聽昆曲很有意境,沒有比這更能代表江南文化的體驗了。”上海游客丁靜說,整個體驗過程總共3小時,包括1小時的演出,和體驗畫扇面、昆曲導賞等,希望增加演出時長,讓游客能在蘇州園林里過足戲癮。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旅游管理系教授周永博告訴記者,江蘇在旅游演藝領域已形成多個具有地方特色的項目,這些項目能夠深度挖掘在地文化,同時以科技與藝術的融合作為驅動力,凸顯現代科技與自然之美的碰撞。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演藝項目中,中小型、定制化的演藝仍是主流,通過串聯景區動線,既控制了成本又增強游客參與感,對景區的健康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近年來,江蘇省演藝集團推進“演藝+旅游”成效顯著。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東亮介紹,集團與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溧陽市政府聯合打造的“夜游天目湖”項目,以大型主題式與小型分散式演藝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天目湖集聚區的景觀與街區中;與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簽約文藝演出服務,每年在這兩地演出500余場……這些項目非常契合景區、文博場館的調性,叫好又叫座。
“就比如我們在南京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打造的'金陵夢華·御宴'沉浸式演藝空間,以'演藝+餐飲'的形式,將明朝文化融入每一道菜品、每一場演出中,吸引大量游客前往體驗。”周東亮說,“旅游+演藝”不能片面停留在為景區打造一場演出上,而要有更深度的融合。
不久前,江蘇省演藝集團還與南京金牛湖野生動物王國達成合作,未來,雙方將在景區推出“輕劇本娛樂游戲”項目,完成10個劇情類場景的打造,并形成長效合作機制,做好野生動物主題文旅項目的推廣傳播,使其成為具有江蘇特色的野生動物主題文化旅游項目。
打造爆款 形成自帶流量的IP
自2010年試演至2015年定期上演,《游園驚夢》讓昆劇傳習所這座小院成為蘇州的“城市會客廳”;《拈花一笑》于2015年首演以來,累計演出已超萬場,成為拈花灣景區深受游客喜愛的打卡項目之一……如今,江蘇各大景區內的旅游演藝項目日益成熟,其中不少已成為景區乃至城市的文旅IP。
周永博認為,從盈利模式來看,旅游演藝既要依賴門票收入,更需通過衍生消費和延伸產業鏈來實現持續發展。一方面,演藝項目要有差異化定位,并與市場需求高度匹配,提煉文化符號形成強IP,同時以中小型項目穿插其間,通過“微演藝”降低票價門檻,較好地適應碎片化游覽需求。另一方面,科技賦能也成為提升游客體驗和品牌溢價的關鍵,沉浸式場景、VR/AR互動等技術運用不僅增強了演藝項目吸引力,也為開發教育、社交等多元化場景提供了可能。
拈花灣景區相關負責人說,文旅目的地和旅游演藝項目相輔相成,是個互相成就的過程,拈花灣景區始終堅持在打造爆款產品的思路引導下,結合景區特有的文化屬性、景區定位去打造演藝項目,而不是人云亦云,什么火爆就引進什么。從運營效果來看,《拈花一笑》的推出,有效疏解了旅游旺季時景區的主街人流、擴大了游客容量、延長了游園時間,促進了景區二消綜合消費增長,更回歸到讓游客慢下來、靜下來在園中體驗的初衷。“同時,我們也密切關注游客的反饋,及時調整和優化產品,確保它們始終與市場需求保持同步,保持新鮮感和吸引力。”
在旅游演藝蓬勃生長的當下,想要打造現象級的旅游演藝IP,江蘇仍有難題需要直面。周永博分析,當前江蘇在文旅業態創新和文旅項目投資等方面仍面臨難題,一些項目對本土文化的詮釋仍停留在表象。同時,旅游演藝項目的高成本投入與長回報周期,也使得旅游景區更傾向試水中小型項目,對長期培育爆款缺乏信心。另外,一些項目因同質化創作與營銷傳播薄弱導致競爭力不足,最終也未能通過持續更新內容和跨區域復制形成品牌效應。
周永博認為,要突破上述瓶頸,江蘇可在文化、科技、產業鏈三端協同發力。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大運河、吳文化等資源,結合5G、AI技術打造如數字版《金陵圖》般的創新體驗;另一方面,需政策引導資金投入,借鑒宋城演藝“主題公園+演藝”的生態模式,構建“演藝+衍生品+夜間經濟”的全產業鏈。他說:“更重要的是培養專業團隊,在內容創作中平衡藝術性與商業性,打造兼具地域特色與時代精神的文化藝術精品、旅游演藝爆款。”(記者 邰子君)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