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報海外網發起“我在中國的72小時”洛陽行活動,吸引來自德、澳、法、俄、新、瑞、韓七國的文旅博主參與。
通過博主們的探訪、體驗與社交媒體的實時傳播,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創新表達吸引了海外受眾的目光。
澳大利亞博主安心冉在中國研習古代文學。活動中,她身著專業復原唐代胡姬妝造,在定鼎門拍攝視頻,獲得上萬點贊。安心冉感嘆:“這些精致又還原的妝造什么時候才能登上國際舞臺?”
德國博主海雯娜癡迷李白詩詞。她身著精美漢服,在天堂明堂自拍,配文“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視頻獲得200多萬瀏覽量與8萬點贊,評論區化身為詩詞大會,網友紛紛用洛陽相關的詩詞名句“接龍”。海雯娜用河南話感慨道:“古代中國因開放而先進,當代中國也因開放而富強。能在這里穿上漢服游覽,真是特別‘帶勁’!”
韓國博主大柱是美食愛好者,品嘗過洛陽特色美食漿面條、牛肉湯和燴面后,他在社交媒體上描繪了自己眼中“舌尖上的洛陽”,吸引眾多美食愛好者熱議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新西蘭博主萊莉拍攝72小時體驗Vlog,完整呈現漢服妝造過程,并分享了欣賞十三朝漢服秀的震撼。她坦言:“通過這次活動,我對唐朝了解得更多了。”
法國博主Titi的體驗則充滿巧妙的“法式”注解。他分享了在牡丹瓷博物館體驗捏制工藝的感受,并用法國人熟悉的比喻描述:“制作牡丹瓷和法國人做面包很相似,但需要更加細致。”他還分享了身穿漢服游覽龍門石窟的照片,并用中法雙語配文:“中國古代工匠有著靈巧的雙手,盧舍那大佛有蒙娜麗莎一樣的神秘微笑。”
同樣在龍門石窟,俄羅斯博主伊琳娜舉起“剪刀手”,模仿著賓陽北洞那尊因獨特手勢走紅的佛像,并將照片發布到社交平臺。這一舉動迅速引發網友在評論區接力分享“同款”打卡照。
在瑞典博主北歐媳婦發布的視頻中,她身著漢服端坐在鋼琴前彈奏,東方衣冠禮制與西方樂器藝術在鏡頭中交織共生,讓網友直觀欣賞到文明交流互鑒的和諧畫卷。
從龍門石窟的佛光,到漢服的衣袂翩躚,從指尖綻放的牡丹瓷,到街頭巷尾的市井煙火氣,博主們見證了傳統文化如何通過科技、時尚、美食等現代元素完成轉譯。
河南省洛陽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馬曉平表達了自己的期許:“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博主和媒體朋友用鏡頭和語言記錄真實洛陽,讓世界更深刻地認識這座‘步步皆風景,處處有文化’的城市。”(海外網 馮欣欣)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