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春新民大街:以史為鑒啟新程 老街活化筑課堂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7-16





      近日,吉林長春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歷經保護提升工程后開街。項目不僅通過景觀綠化升級、特色商業引入激發街區活力,還拆除院落圍墻,讓更多人走進歷史建筑參觀展覽,讓歷史建筑不再遙不可及,成為市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砥礪奮進精神的鮮活課堂。


      清晨,改造一新的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前早已排起長隊,手持相機的游客、帶著孩子的家長、結伴而來的老街坊絡繹不絕。這座由長春日報社舊址改建而成的文化地標,歷經4個月精心修繕煥發出獨特光彩:重檐四角的攢尖屋頂舒展大氣,對稱分布的翼樓穩重端莊,綠色琉璃瓦在晨光下熠熠生輝……黃磚綠瓦的仿古造型與周邊歷史建筑群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古今交融的生動畫面。


      步入博物館一樓的"豐碑大廳",五層樓高的空間里,長春解放紀念碑模型靜靜矗立,大屏幕上交替播放著城市舊影與現代新貌。市民周先生在此駐足良久,認真閱讀著碑前的文字介紹:"這些為解放長春獻身的英烈,為建設城市奮斗的先輩,值得我們永遠銘記。這種銘記不是停留在緬懷,更要轉化為建設家鄉的動力。"館內還陳設了抗聯英烈名單,以沉浸式場景帶領觀眾重溫烽火歲月,傳承紅色基因。


      作為街區"主入口"的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以"一條街、一座城、一群人"為主線構建起獨特的敘事體系。五大基礎展覽各有側重:《新民更新》追蹤街區百年變遷,《長春故事》梳理城市發展脈絡,《長春時間》定格重要歷史節點,《城市之光》展現科教精英的報國歷程,《長春非遺》傳承本土文化根脈。特展《古都對話》通過七大古都的文明對話,彰顯中華文明的延續性。這種立體化的展陳設計,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能找到情感共鳴點。


      值得關注的是,博物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整條街區形成有機整體。當市民、游客從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出發,沿街可領略15處歷史建筑、院落、公園、廣場等場景,偽滿洲國國務院舊址(吉林大學基礎醫學院)、偽滿洲國司法部舊址(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偽滿洲國綜合法衙舊址(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六四醫院南湖院區)的三個展廳,還分別設有偽滿國務院舊址專題展、吉林大學白求恩紀念展、偽滿綜合法衙舊址專題展三個開放展覽。


      眾多研學團隊走進歷史建筑參觀。"看到白求恩大夫在艱苦環境中救死扶傷的事跡,才明白什么是醫者仁心。我們青年學子更要傳承這種奉獻精神,用知識回報社會。"參觀完吉林大學白求恩紀念展后,高二學生李雨桐在研學手冊上認真寫下感悟。


      此次街區改造工程以"活化利用"為核心理念,在歷史建筑保護與現代功能植入間找到精妙平衡。


      長春日報社舊址的改建堪稱典范--既完整保留黃磚綠瓦的建筑肌理與歷史風貌,又通過科技賦能讓老建筑煥發新生。館內的互動沙盤、AR導覽等數字技術,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街區引入的特色商業與景觀綠化,則讓百年老街重新涌動生活氣息,成為集文化體驗與休閑消費于一體的公共空間。


      夜幕降臨,新民大街燈火璀璨,改造后的博物館在燈光映照下更顯莊嚴厚重,成為街區醒目的地標。市民陳女士參觀后感慨:"這條街的蛻變恰是城市發展的縮影,保護歷史從不是封存記憶,而是讓文化根脈在新時代生長延續。"這種"保護-傳承-創新"的發展模式,正是長春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項目的價值內核。


      新民大街的煥新既是城市更新的實踐,更是鮮活的愛國主義教育現場。從博物館出發漫步青磚黛瓦間,觸摸的是歷史遺存,感悟的是先輩力量。這座"城市會客廳"在訴說長春過往的同時,更以文化血脈的代代相傳,激勵人們銘記歷史、開創未來。(天竺葵)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