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景德鎮的旅游熱度持續升溫。不靠名勝古跡,不靠流量IP,這座千年瓷都正通過一場"人人都能動手"的手工熱潮,成為年輕人爭相"打卡"的新文旅目的地。從拉胚、畫釉、燒制,到吹玻璃、刻素胚,DIY不僅刷新了游客對景德鎮的想象,也讓"動手做"成為文旅消費的新主角。
動手做陶瓷 從游客到創作者
"20塊錢一小時的燒玻璃太上頭了,原本只想玩一下,結果一連燒了四天。"今年5月,剛剛結束研究生課程的藝術生Claire在小紅書上分享了她的"景德鎮陶藝沉浸式之旅"。她的這條圖文筆記迅速吸引了大量網友關注--沒有參觀路線、沒有導游旗幟,只有一排排的素胚、顏料、工具和熱騰騰的燒制窯爐。
景德鎮,這座千年陶都,如今正以"動手制作"的方式重新吸引年輕人。與過去以工藝參觀為主的"看陶瓷"不同,如今來景德鎮的游客,更熱衷于"做陶瓷"。在老廠、三寶村、陶陽新村一帶,"拉胚+上色+燒制"的體驗套餐隨處可見。許多店鋪推出"69元包兩件成品"的陶藝套餐、"39元一小時吹玻璃"的體驗課程,提供"不限時拉胚、免費上色、老師全程帶做"等服務,性價比極高。
"我們就是沖著能自己做來的。""95后"游客宋女士和三位朋友早早訂下民宿,提前在小紅書上搜集釉下彩技法、素胚購買渠道、公共窯收費標準,幾天下來,她們在老廠畫了十幾件杯盤碗碟,"雖然不是每一件都完美,但這個過程真的比買成品有趣多了。"
不僅是藝術生、插畫師、設計博主,越來越多的普通游客也加入這場"陶藝熱":有人沉迷素胚彩繪,有人嘗試玻璃塑形,有人專攻雕刻刻刀……開窯的瞬間仿佛開盲盒,一件件親手打造的作品不僅記錄下旅行的回憶,也點燃了創作的成就感。
沉浸式體驗 從"打卡"到駐留
從走馬觀花到駐足創作,從"打卡式消費"到深度參與,沉浸式體驗正推動景德鎮邁向更沉浸、更專業的文旅模式。
在景德鎮老廠,從挑選素胚、配釉、操作窯爐,到燒好寄送,整個流程高度專業化。這種"全流程參與"的歸屬感與成就感,是吸引大量游客的核心。部分燒玻璃體驗店內,更出現了"十小時包日""連燒四天"的現象。顧客圍爐而坐,手執鑷子、吹管,練習冷接、塑形等基礎工藝,工作人員則會在關鍵時刻及時協助,既提供足夠自由,又保證最終成品質量。
"現在最火的是既能捏泥巴又能燒玻璃的套餐。"三寶村一位陶藝體驗店的店主告訴記者,"我們這邊的拉胚不限時、上色免費、25色釉下彩隨便用。還有玻璃體驗一小時39塊,吹玻璃杯只要88塊,價格透明,絕無二次收費。"店家表示,店內所有師傅均為簽約老師傅,指導細致耐心,確保每一位"新手創作者"都能帶走成品。
專家指出,景德鎮擁有完整的釉下彩繪產業鏈,從素坯、原料、工具到燒窯、包裝,一應俱全。因此,哪怕是零基礎游客,也能在這里快速融入、收獲創作體驗。正是這種全鏈條的支持,激發了文旅深度融合的可能。隨著熱度攀升,各類"DIY攻略""創作心得"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層出不窮,圍繞素胚購買、釉色搭配、公共窯預約等經驗分享,逐漸形成了穩定的圈層文化。從美術生到上班族,從年輕情侶到親子家庭,景德鎮的手作項目正不斷打破人群邊界,吸引更多消費者前往。
"一塊泥帶動一座城" 文旅與產業深度融合
DIY體驗帶動文旅發展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景德鎮產業生態的轉型與升級。當前,景德鎮正通過實施"陶瓷+"與"+陶瓷"雙向融合戰略,加快推進文旅產業向高附加值、高品質方向升級,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文旅要素,推動陶瓷文化、創意設計、現代旅游、會展服務等多產業協同發展,形成一批具備標桿效應的產業集群和品牌項目。
"一個愿意花300塊玩一天陶瓷的年輕人,通常會為體驗本地飲食、購買文創、選擇品質民宿買單。"景德鎮陶瓷大學文旅研究所副教授李鈞分析道,"陶藝、燒玻璃、釉下彩這些低門檻高參與的項目,正在從單純的文旅消費,逐步嵌入城市產業結構。"
據景德鎮市文化和旅游局統計,2025年"五一"假期,景德鎮珠山區接待游客295.6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2.3億元。其中DIY類體驗產品訂單量同比增長超60%,陶藝工作坊、玻璃體驗店的復購率與入住率同步走高,景德鎮的文旅"長尾效應"正逐漸顯現。
圍繞這一熱潮,景德鎮快速催生出一批新興業態,定制燒窯、電商打包、陶瓷包裝設計、主題民宿、創作營地等競相發展。原本聚焦批發交易的"老廠"片區,逐漸轉型為創作園區與青年文化集聚地,城市空間與文創產業之間的聯動也更加緊密。
相關基礎設施的完善也在加速推進。多個創作區新增公共燒窯點、自提柜、釉料供應點,不少民宿設置陶藝桌、儲物架,滿足游客"多次往返+長期駐留"的創作節奏。為緩解旺季燒制壓力,部分店鋪與窯房合作上線"分批預約上窯"機制,同時,夜間市集、夜燒體驗等新玩法也在拓展消費時段,延長游客停留時間。
與此同時,發展過程中的壓力與短板也不容忽視。部分游客反映體驗空間空調不足、外賣難送達、夜間餐飲選擇有限等問題,反映出基礎配套與高強度客流之間仍存在供需失衡。行業人士指出,景德鎮需要從"網紅爆款"運營走向系統性的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完善體驗標準、加強師資培養、優化公共服務等方式,夯實沉浸式文旅的支撐基礎,提升整體承載力和口碑穩定性。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厲亦平指出,沉浸式文旅的核心,不在于一兩項體驗的"火",而在于能否構建起穩定、專業、可持續的產業體系。要讓游客留下來、愿意來、愿意再來,文旅產品需不斷在內容上深挖文化、在形式上突出創新、在服務上體現專業,以"熱度"帶動"高度",以"流量"沉淀"留量"。(記者 于芳 □ 王琦琛)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