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的非遺周
10月25日,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在丹寨萬達小鎮圓滿落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原文化部副部長勵小捷,貴州省政協原副主席、貴州省慈善總會會長陳敏,萬達集團高級總裁助理兼企業文化中心總經理劉明勝,中國慈善聯合會執行秘書長彭建梅,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袁偉,黔東南州副州長胡國珍,州政協副主席、丹寨縣委書記袁尚勇,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彭瑤,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李白,副縣長李彪等領導出席閉幕式。
中國古建筑文化
其中,中國古建筑榫卯斗拱積木以巧妙的創意深耕非遺文化,豐富和延展了產品的功用性,獲得了綜合組首獎;中國苗族手鐲MiaobraceletsbyCHINOISESLE延展了貴州的苗族刺繡,發掘創意時尚元素,將古今融匯于精美的衣飾中,時尚俏麗、高端精致、實用性強,獲得了命題組首獎。
古建筑榫卯斗拱積木
中國古代建筑的主體部分,絕大部分都以木材為材料。對構件進行加工時,將端部加工為榫或卯的形式,方便互相咬合、搭接。但是很多導游所說的全部結構不用一根鐵釘是不合實際的。后世維修加固時,會使用金屬類零件幫助維護大木結構的安全。但是木材本身是以榫卯構造這種有機的形式結合的。斗栱是中國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斗栱是一個結構單元,有一組構件組成,經常用“攢”作為單位。它可以在很多位置出現,比如檐部、梁架。
苗族的一絕
苗族人口眾多,分布區域廣闊,服飾的區域性差異很大。僅從大的差異看,即可分為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等五大類別480余種。銀飾在苗族服飾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別是在女盛裝中,銀飾是必不可少的飾物。苗族銀飾無論是品種、數量、造型風格,還是制作工藝,都在中國民族服飾中名列前茅。苗族的銀飾主要有銀冠、銀角、銀梳、銀耳環、耳柱、耳墜、項圈、項鏈、亞領、手鐲、戒指等。這些銀飾多為苗族銀匠手工制作。結構上有對稱式、均衡式、連接式和放射式等。工藝方法有鑄煉、捶打、編結、刻花、雕紋等。圖案多系龍鳳花鳥等動植物紋樣,其造型生動,玲瓏精美。銀飾種類最多的當首推貴州黔東南地區;其次是湘西地區,西部的川、黔、滇較少。黔東南地區的革一式、施洞式、黃平式、西江式、大塘式服飾的銀飾配件最多。就拿革一式為例;婦女全身銀飾重約300余兩。施洞式,婦女從頭到腳有銀飾30余件。苗族服飾不僅品種多,而且與服裝一樣,在各地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尤其是苗族銀頭飾更為一絕。
非遺特色小鎮
貴州文化遺存豐富,是著名的非遺資源大省。丹寨縣是中國非遺之鄉,全縣范圍內納入非遺名錄的項目多達145項,其中國家級非遺7項、省級非遺10項、州級非遺17項。丹寨萬達小鎮從早期規劃設計到后期運營管理都突出非遺主題,突出本地非遺文化特點,邀請丹寨縣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落戶小鎮,經營業態中非遺產品占比超過70%,周周舉辦非遺文化主題活動,成為全國知名的非遺特色小鎮。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