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文創產品拔得頭“丑”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3-07





      日前,在網絡上發起的“2023丑東西大賽”評選結果揭曉,甘肅省博物館以國寶“馬踏飛燕”為靈感開發的文創“綠馬頭套”脫穎而出,獲得“拔得頭丑”獎。去年,同系列的玩偶就已曾因為“丑”登上過熱搜。


      這一比賽在征集提名的過程中,就有不少網友推薦博物館文創產品,甚至有博物館主動要求報名。明明是保存和展示文明的場所,珍藏著精美的國寶,為何部分博物館文創卻劍走偏鋒走上“丑”的路線?


      在一些人看來,“丑東西”更具有話題度和解壓感,有助于文博場館這樣容易被誤解為嚴肅枯燥的場所“出圈”;但也有人擔心理應教育公眾審美的場所卻希望靠“丑”出名,是嚴肅文化對流量的屈服。


      “丑東西”竟然是文創


      今年2月14日,淘寶在微博發布“2023丑東西大賽”消息,邀請網友推薦各類“丑東西”。消息一出,網友們紛紛曬照,其中有不少竟是博物館文創產品,有媒體還在社交媒體上發起話題“博物館文創成丑東西大賽主力”。


      去年曾因“太丑”而登上熱搜的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毛絨玩具成了網友推選的熱門。該毛絨玩具以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東漢銅奔馬為靈感,分為直立和橫向兩個版本,最引人側目的是該馬眼歪嘴斜、齜牙咧嘴的形象。


      隨后甘肅省博物館主動回應了這一“提名”,曬出同系列硅膠頭套,保持了毛絨玩具一致齜牙咧嘴的形象。甘肅省博物館甚至希望“組團參賽”。


      被網友提名的不止甘肅省博物館的文創產品。2013年,蘇州博物館面向社會征集吳越文物,經多方努力獲得一柄吳王夫差劍,以此為靈感設計的“吳王夫差胖寶劍”則是近期的“頂流”。這件文創以毛絨玩具再現了這件珍貴文物,以刺繡的方式還原銘文和花紋。在消費者眼中,矮胖的造型沒有了冷兵器的煞氣,自帶“蠢萌”感。


      故宮角樓咖啡推出的圍裙“朕來做煮”也被不少網友提名推薦,這件居家做飯時用的圍裙,將昔日皇帝的“龍袍”圖案搬到圍裙上,明黃色打底,飾以滿滿的五色云彩,一整條龍自上而下貫穿,底部還有二龍戲珠圖案。曾購買這件圍裙的消費者評論“滿眼高飽和色彩沖擊”“霸氣測漏”。


      不僅如此,不少博物館還主動“請纓”。敦煌研究院官方旗艦店就曬出一張斑駁壁畫,“這些周邊夠格參賽吧!”


      最終,甘肅省博物館的“綠馬頭套”成為比賽年度5強,榮獲“拔得頭丑”獎。


      雖然“丑”,但有流量


      這些博物館文創雖然“丑”,銷量卻很好。在天貓旗艦店,甘肅省博物館的“馬踏飛燕”毛絨玩具曾一度賣斷貨,如今仍保持月銷量超400件的熱度,而總銷量則已突破4萬件。“吳王夫差胖寶劍”同樣熱門,即使沒有現貨、購買要等待至少半個月以上,蘇州博物館的天貓旗艦店月銷量超過2000件。


      “文創產品的美丑帶有主觀性,但是這件‘綠馬頭套’太有社交話題了,可謂自帶網感。”在上海一家私企工作的葉先生曾購買這一頭套,拆開試戴后立即拍照發朋友圈,“點贊和評論‘史無前例’的多,就連幾乎不發言的老板和很久未聯系的同學都紛紛冒頭了。”在他看來,這樣的產品不需要好看,“關鍵是有趣”。


      還有消費者則認為,這些文創產品雖“丑”但“萌”,非常解壓,頗具治愈感:“美的東西千篇一律,丑的玩意兒萬里挑一。”在外企工作的市民蔣妍買過陜西歷史博物館推出的“超活化仕女”盲盒,形象雖是唐代仕女,行為卻是當代上班族的一整天:敷面膜、喝奶茶,掐點下班拒絕內卷,敷著面膜熬著夜。蔣妍開到一款“我愛客戶”,這位“唐朝麗人”氣得把桌子都拍斷了,“有時工作遇上煩心事,把玩一下會覺得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在一些文博愛好者眼中,只要抓住文物的精髓,這樣的博物館“丑”文創值得開發,“許多文物本來就丑萌丑萌的,如果能讓非文博專業的人因此產生了興趣,了解到一些細節,不也是一種傳播方式嗎?”家住徐匯區田林路的廖先生每年都會為全家安排博物館行程,他并不排斥這樣的“丑”文創:“比如這次獲獎的‘綠馬頭套’,就抓住了東漢銅奔馬的表情特征,只不過以前大家看到的圖片都是從最美的側面來呈現這件文物。但這樣的設計或許能引起更多人對這件文物的興趣。”


      博物館該不該跟“丑”風


      盡管這些“丑”文創彈眼落睛,但是一些文博業內人士卻持觀望態度。“文博場所是保留和展示歷史文明的地方,過度迎合流量、過于‘下沉’市場,會不會是對博物館定位的曲解?”從事文博行業多年的策展人陸先生更希望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類的產品成為“網紅”,“通過相對嚴謹的設計,讓消費者體驗考古過程和樂趣,在動手中也了解考古和文物的各方面知識。”


      同樣在文博行業工作的李先生也擔心,博物館文創簡單地讓文物形象變得“丑萌”過于簡單,容易復制,難以發揮博物館文創“把文物帶回家”的初衷。“比如這幾年非常流行的文創雪糕,很多文博場所乃至旅游景點都推出了,不少雪糕直接把文物形象簡化成雪糕樣式,不僅形象不適合,也沒有更多內涵。”一些網友也與李先生的觀點不謀而合:有人在網上曬出一款文創雪糕,一面是紅葉造型,一面是笑臉,牙齒卻像缺了幾顆:“從未見過這么丑的文創。”


      不過在一些消費者看來,博物館無論是展覽還是文創設計,專業上應該保持“高大上”,但姿態上應該更加親民。從事文化傳播工作的市民梅女士曾買過一款刻印類非遺文創產品,配有兩柄刻刀和多種工具,刻印圖案線條也極其細致,“我連這些工具怎么用都不明白,刻到一半險些把手劃傷了。”梅女士認為,這樣的文創產品雖能讓人體會非遺技藝,但沒有篆刻和美術基礎的人幾乎不能完成:“博物館文創開發,需要更多站在參觀者、消費者角度,以更通俗的方式傳播文化內容。畢竟博物館不僅屬于專業人士和愛好者,更應該屬于所有人。”


      轉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